95後“面人郎”的使命:解決手藝人吃飯問題

日期:2018-10-09 09:29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
字號:        

  95後“面人郎”傳承人郞佳子彧
  解決手藝人的吃飯問題是我的使命

郞佳子彧

面塑作品“變臉”

面塑作品“旅行的青蛙”

  身高191釐米、穿着一身籃球服的郞佳子彧青春帥氣,很難把他同“非遺”的傳統手藝“面塑”聯繫在一起。實際上,今年23歲的郞佳子彧做面人已有20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師傅”。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傳人,郞佳子彧已決心拿起接力棒,把這門家族手藝當成自己的事業。“解決手藝人的吃飯問題,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郞佳子彧認為,要放下“非遺”的架子,讓傳統手藝接地氣,並維持高品質的原創輸出,才能吸引年輕人。

  從傳統典籍中找創作題材

  在北京國子監旁邊的衚同裏,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工作室,這是郞佳子彧和小夥伴做的創業項目。記者趕到時,郞佳子彧正專注地畫一個新作品的設計圖,屋內伴有輕輕的音樂聲。

  簡潔、現代風格的工作室內,擺放着不少郞佳子彧的面人作品,有美國大片裏的復仇者聯盟,也有我國傳統典籍《山海經》中的人物“火神祝融”、川劇變臉,還有幽默風趣的“葛優躺”。

  談起作品,郞佳子彧打開了話匣子,介紹剛剛完成的新作火神祝融。這是《山海經》中的角色,原著中描述火神祝融只有寥寥幾筆:“南方祝融,人面獸神,乘兩龍。”郞佳子彧據此查閱了一些明清畫家的作品,加上藏傳佛教中唐卡的形象,綜合創作了這一面塑作品。

  近20年來,郞佳子彧做的面人有四五千個,“很多作品做完就扔了,現在留下來的有二三百個作品吧。”他輕描淡寫地説。

  上色、塑形一氣呵成

  面人學名叫面塑,是用面塑形的一種藝術品,因面幹硬後比較脆弱,面人作品一般體型較小,製作過程較快。

  做面人首先要準備原料麵粉,在麵粉中加上鹽、蜂蜜等配料,郞佳子彧娓娓道來,加鹽讓面更加柔韌、筋道,加蜂蜜讓面的表面更加潤澤。把面和好之後蒸熟,根據作品需要,加入顏料,備好不同顏色的面,以便製作時使用。

  郞佳子彧把做面人比喻成做加法,比方説做一個小人,先做好臉形,到做眼睛時,用黑色的面捏成眼睛形狀往臉上粘,做眉毛時,也用黑色的面做成眉形往臉上粘,然後是不同顏色的五官、頭髮,隨後加上身體、四肢。上色、塑形正是面人技藝的難處所在。

  蒸熟的面隨着水分蒸發慢慢變硬,因此,面人在製作的過程中幾乎不可修改,黃金操作時間大概只有三四個小時,且必須一次完成。“把面變軟一些重新來?那不行,再蒸一次,作品就花了。”

  23歲的面人“老師傅”

  北京“面人郎”是郞佳子彧的祖父郎紹安創立的。冰心曾在《面人郎採訪記》中描述道:“捏什麼像什麼……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捨不得離開。”郞佳子彧的父親郎志春繼承了郎派面塑的技藝。2008年,郎派面塑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作為第三代傳人,郞佳子彧三歲時,就對面人産生了極大的興趣,父親做面人他就在旁邊看,後來就跟着做。郞佳子彧常做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小黃人、哆啦A夢、《灌籃高手》人物等等。

  “我父親説我最大的優點是‘坐得住’。”做面人需要心靜,但坐久了難免感覺累和煩躁,因此他總會放上音樂或者打開電視,讓自己更加專注。2008年,13歲的郞佳子彧憑面塑作品《壽星》獲得同仁堂杯新苗獎,16歲時他被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破格吸收為準會員,18歲時正式成為會員。

  有一次去天津參加協會的活動,他發現,同行鮮有4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是六七十歲甚至更年長的老手藝人,郞佳子彧第一次意識到,傳統手藝的傳承面臨很大問題。

  大學時期,郞佳子彧就讀國際關係學院的傳播學,就是想更好地推廣捏面人這項傳統技藝。畢業後,他一度十分迷茫,是拿起家族手藝的接力棒還是做其他工作?父親給了他很大的自由,“你可以做別的,四五十歲再幹這行,只要手藝不丟就行。”

  今年9月,郞佳子彧進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讀研。“以往都是靠感覺。既然決定把面人當成今後的事業,還是要提高理論知識的水準。”

  藝術的本質是溝通

  這個不算大的工作室,是郞佳子彧投身面人事業的第一步,會舉辦一些面人和傳統藝術的沙龍體驗活動,“就像很多白領願意去烘焙店做蛋糕一樣,也可以來我們這捏一個面人,或者做一個風箏,在工作之餘得到放鬆。”

  對於當前非遺的傳承難問題,郞佳子彧認為,一是因為年輕人普遍缺乏審美教育和審美能力,二是因為傳統手藝的創作能力不夠強,很少能結合當前的時代,做出受到年輕人喜愛的作品。加上如今傳統手藝的發展前景不是特別好,雙方都沒有能力共振。

  郞佳子彧雖已是第三代傳承人,但他認為家族傳承並不是最健康的方式。“藝術的本質是溝通,不是炫技,面人也不局限郎姓,家族只是手藝的載體。”

  如今,郞佳子彧還通過閱讀傳統典籍,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和題材,“我想把傳統文化中有意思的東西,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

  對話:

  要把非遺産業做起來

  廣州日報:作為“面人郎”的第三代傳人,是否有一種使命感?

  郞佳子彧:傳統技藝、非遺文化要想發揚和傳承,必須把産業做起來,説白了,自己要想辦法掙錢才有人來學,光説意義和價值什麼的不太現實。解決手藝人的吃飯問題,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怎樣把傳統文化遺産引渡到現在,用新的表現形式,並源源不斷地創新,如果能做到這些,相信大家自然會喜歡。

  廣州日報:面塑藝術作品的競爭力在哪?

  郞佳子彧:我把有些作品發在了微網志上,大家關注的時候忘記這是個面塑作品了,因為作品富含的資訊太強,引起了共鳴,所以大家忘記這是非遺什麼的,這是我希望看到的東西。

  如果創作能力不行,只是因為是非遺,是面做的才特別,從藝術的角度看,很難説是藝術。藝術最重要的是給人審美體驗,沒給人很深的審美體驗和感受算不上藝術作品。面塑要持續有這樣的作品,才能跟別的藝術競爭。(文/圖 於夢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