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不離紫砂壺

日期:2017-11-24 09:5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11.jpg.jpg
  • 11.jpg.jpg

  原標題:離鄉不離紫砂壺

玉璧壺

  “收藏紫砂壺讓我更加熱愛自己曾經生活的土地——宜興,感恩中華大地孕育出神奇的土壤和能工巧匠……”筆者近日來到愛家收藏品市場裏的“木亭軒”,聽朱銀木先生講述收藏紫砂壺的一件件往事。

  在朱銀木的家鄉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名叫何居淵,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曾做過縣政府的秘書長,告老還鄉以後一直為鄉親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何老有兩把紫砂壺,一紅一黑。每到過年給鄉親們寫對聯時,就在壺裏倒上水當鎮尺用。朱銀木是村上學習最好的孩子,深得何老喜愛,時常跟着老先生寫字兒,看他如何用這兩把壺泡茶,如何在手中摩挲。何老臨終時託付老伴兒將這兩把壺送給朱先生,説這孩子和壺有緣。

  朱銀木高中畢業後到宜興一所學校裏當老師,卻仍舊沒有失去對紫砂壺的喜愛。當時的宜興人還沒有指望著靠紫砂壺賺錢,只是在賣菜時,扁擔兩頭一邊放上菜,一邊放上幾把紫砂壺,碰碰運氣。他有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買過幾把壺,但總感覺與何老先生送的壺相差甚遠。於是他開始向人們打聽哪能買到好壺。

  宜興紫砂一廠是首選。上個世紀80年代初,個人去宜興紫砂一廠買紫砂壺需要先去財務處開單子。他第一次去買了兩把寶塔壺,八角錢一把。做工十分精美,泡茶也好使,但是花了他半個月的生活費。朱銀木知道紫砂壺不是普通人家能夠玩得起的,便和朋友一起做起了木材生意,掙到錢就去買壺。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已經收藏了200多把紫砂壺。

  此時宜興紫砂一廠的紫砂壺從幾角錢已然漲到了一二十元。他沒有太多閒錢,只能一把兩把的買,廠裏的人見慣了大客戶,自然不把他放在眼裏,倉庫的大門是越來越難開了。

  由於經常出入一廠買壺,朱銀木被一些退休工人盯上了,他們家裏藏了不少壺。原來廠裏因資金緊缺,有時就用壺來抵工資,發給工人。上世紀90年代初,紫砂壺大概是三四十元一把,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漲到了兩三百元一把。當年那些對廠裏政策不滿的人,開始喜笑顏開。

  這時候朱銀木收藏的紫砂壺累積到八九千把,其中有不少是“文革壺”。它們大都出自宜興紫砂一廠,由技術員設計圖形,再由工人按照統一規格製作,每批出産上萬隻。

  “文革壺”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用料特殊。整體都採用中等偏上的紫砂料泥料。料配完之後需要一個陳腐期,泥料陳腐的時間嚴格按照規定,有專門的研究人員監督。第二是形制規矩。技術員設計好圖紙之後,工人會嚴格按照製作。開模師傅的技術水準都比較高,産品一般都較為工整。壺透氣性好,容易出包漿。

  隨着紫砂收藏熱度的增長,朱先生的收藏範圍也逐漸寬泛。當“大師壺”受追捧的時候,他卻另行其道,選擇收藏青年人的優秀作品。如:鮑岳中純手工製作的“景舟石瓢”,清秀中藏雄渾之氣,樸拙中露書卷之韻;毛旭平的清水泥含香壺,方圓相接,剛柔並濟;談文賢的紫泥調砂柱礎壺,樸實無華,氣質脫俗。朱銀木認為,青壯年時期是紫砂工匠創作的最佳年齡,是最有機會創作出好作品的時候。顧景舟在拍賣會上拍得高價的很多作品,就是二三十歲時所作。朱銀木説,他很看重紫砂壺裏所凝結的創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審美情趣。收藏紫砂壺讓自己多了一份使命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