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教冰鑒負初心
原標題:莫教冰鑒負初心
毗鄰北京動物園,有一座景觀獨特的明清皇家寺廟舊址,因寺內金剛寶座塔頂部矗立五座密檐小塔,俗稱“五塔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就在這裡。五塔寺碑林中立有一組乾隆閱貢院禦制詩碑,碑文中一句“莫教冰鑒負初心”讓這裡成為知名度很高的網紅打卡地。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東側碑廊全景
周遭圍棘院沉沉,景物當前總入吟。材擬圭璋方特達,文歸雅正薄艱深。禹門魚變辭凡水,喬木鶯遷出故林。寄語至公堂裏客,莫教冰鑒負初心。
文辭俱佳的禦制詩碑
乾隆閱貢院禦制詩碑位於金剛寶座塔東側碑廊內顯著位置,由4方刻石組成,青白石質地,臥碑形式,均高216釐米,厚44釐米,四石寬99至104釐米不等。第四方末尾年款下方鐫刻乾隆帝兩方印鑒,上為陽文篆書“惟精惟一”,下部陰文篆書“乾隆宸翰”。此碑規制恢弘,材質精良,立意深遠,文辭俱佳,是乾隆帝現存眾多禦制碑中頗有代表性的一組。
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正值盛年的乾隆帝參加翰林院重修竣工大典,在設宴款待大學士、翰林等官員後,又視察了被稱為天下官員搖籃的貢院,切身感受到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不易,備感公平公正選拔官員的重要和必要,之後揮毫題寫了四首七言律詩。
首題“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閱貢院乃知雲路鵬程誠不易也得詩四首”,説明瞭寫詩的緣由。詩意前後連貫、文法嚴謹、用典精準,頌揚清廉為官,鼓勵求學上進。詩中既有對讀書人“淚燭殘”的理解,也有莫“負初心”的叮囑,還有對“國士”重視,對“四海”清明的期望。尾詩末句“寄語至公堂裏客,莫教冰鑒負初心”是全碑最為精彩之處。書體圓潤飄逸,氣勢豪放勁健,兼具趙孟頫、董其昌之長,是現存乾隆行書中的上乘之作。
此詩一經寫就,禮部立即下令“各省試院皆恭摹上石”,謄刻石碑之上,豎立於全國各省貢院,以此激勵士人珍惜名節,精進學業,砥礪奮進,忠君報國。
此組乾隆禦制詩碑最初立於北京貢院內(現建國門立交橋西北角)。1905年,清廷批准了袁世凱等六位督撫聯銜會奏的《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廢除科舉制度,成立學部統一管理全國教育,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走向終結。隨着科考貢院的廢棄,院中的這組禦題詩碑也被移到了學部所在地,現在的西城區教育部街。198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將此組珍貴石刻遷移保護起來,1986年調撥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這組乾隆禦制詩碑目前保存較為完整者僅有北京貢院(現藏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廣西貢院(現藏廣西師範學院)兩處。
北京地區明清碑刻珍品乾隆禦制詩碑
震驚朝野的“順天科場案”
這組禦制詩碑由來的背景,還要從乾隆九年八月的科考説起。
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籠絡明朝遺臣、社會名流,曾在北京舉行過兩次博學鴻詞科。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行第一次博學鴻詞科,考取的50人多被授以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併入明史館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齡均在此列。乾隆元年(1736年)又開博學鴻詞科,各省推薦的276人,取15人,次年又取4人。這一充滿政治智慧的舉措,有效收攏了人心,對穩固清初滿族政權的統治發揮了積極作用。
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6位皇帝,也是清廷定都北京後第4位皇帝,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63年。乾隆九年,社會總體安定,經濟發展,國庫充盈,人民安居樂業,這一年是大清的第39個科舉年,也是大清入關一百周年,為表慶祝,乾隆皇帝下旨加試一場恩科。
這次恩科,皇帝親自出題,並下旨在考生進入考場前,必須逐個嚴加搜查,只字片紙都不準帶入考場,務必杜絕舞弊陋習。
但當時科場亂象橫生,順天鄉試在現場檢查中頭場就搜出夾帶者21人,還有交白卷者68人,答不完卷的329人,文不對題者也有276人。二場又搜出夾帶者21人。因懼怕被查處,主動散去者竟至2800餘人之多,貢院門外,被丟棄在角落原本用以夾帶的蠅頭小卷不計其數。
順天科場案讓乾隆帝看到了鄉試存在的種種弊端,在失望和憤怒之餘,他下旨裁減各省定額,並稱:“國家設科取士,原欲遴選真才,以備任使。與其寬登選以啟幸進之門,不如嚴俊造以收得人之實。”科舉減額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開始,各省遵照執行。
順天科考案過去兩個月,乾隆帝寫下了這組七言律詩。由此可見,這組律詩既有感同身受,又充滿期待和希望,同時也不乏提醒和敲打,可謂用心良苦,意味深長。
五塔寺藏着多少碑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豐碑林立,藏拓豐富,共收藏各類石刻2600多件(套)、拓片7000余張。以金剛寶座塔為中心,周圍設立着多個石刻陳列區,系統地展現了北京地區的石刻文化藝術,是北京地方史志研究的重要資料。
祠墓碑刻區多有帝都特色,清初大將孔有德賜謚碑、康熙四大輔政大臣之首新力的誥封碑、乾隆時期著名八旗軍統帥傅恒生祠碑,無論是從形制、氣勢還是雕工來看,均屬清代碑刻中的精品。
寺觀碑刻區記述了寺廟庵觀的建置、沿革及修繕、佛事等活動,其中以明景泰四年隆福寺創建碑及清雍正所立的重修碑、東嶽行宮重修碑、嘉靖三年大德顯靈宮奉安諸神碑、禦制崇元觀碑、雙關帝廟修葺碑等尤為珍貴,對於研究北京地區宗教發展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綜合碑刻區展出的是記載修橋、補路、治河、興辦教育等活動的紀事碑,以及兩通形制特別的普勝寺創建碑和重修碑。體魄宏大的廣寧門外石道碑,記述了廣寧門外至小井村修鋪石道1500丈的工程。清順治八年普勝寺創建碑,記述了修建普勝寺的時間、創寺人的名字及建寺的目的等內容。禦制閱永定河堤因示直隸總督方觀承詩碑的碑陽、碑陰均有題詩,是乾隆皇帝兩次視察永定河堤時所作的五言詩,詩中談到治水方略。
傳教士碑區展出的是天主教耶穌會和聖味增爵會傳教士的墓碑,其中知名者有張誠、白晉、蔣友仁、殷弘緒等,部分碑陰有字的內容多是皇帝在某位傳教士死後對他的賞賜,為研究外國來華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與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
這些碑刻歷史悠久,種類齊全,數量眾多,其中不乏石刻藝術珍品、精品和國家一級文物,無言地向世人講述那一段段或熾熱或雄渾的歷史往事。(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