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薈萃爛縵衚同

日期:2023-04-21 10:1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名人薈萃爛縵衚同
  • 名人薈萃爛縵衚同

  原標題:名人薈萃爛縵衚同

  該衚同為什麼命名“爛縵”呢?據北京市文史研究館主辦的《北京文史》(第三期)中的一文介紹:“民國初曾經時興唱過‘卿雲爛兮,糺縵縵兮’的國歌,‘摘’了其中的字而改了衚同名。”

  不過,在《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中卻是這樣介紹的:“光緒末年與宣統間圖,皆標為爛縵衚同至今。”由此可見,清朝末年,就有了爛縵衚同之名。

湘鄉會館舊照

湘鄉會館舊照

衚同東口的寧羌會館

衚同東口的寧羌會館

  爛縵衚同位於牛街街道辦事處轄域東部、廣安門大街東端南側,呈南北走向,衚同北頭是菜市口大街,衚同南端是南橫街。遼代時期,這裡是城東垣護城河所在。《日下舊聞考》記載:“京師二月淘溝,穢氣觸人,南城爛面衚同尤甚,深廣各二丈,開時不通車馬,此地在憫忠寺東,唐碑稱寺在燕城東南隅,疑為幽州節度使故壕也。”文中爛面衚同指的就是爛縵衚同。為什麼“穢氣觸人”呢?因為這裡幾百年來是北京城東邊城墻外的護城河,各種雜物積壓形成穢氣。據《宣南鴻雪圖志》記載,爛面就是指溝中爛泥。

  雖然環境不是很好,但在舊時,這裡會館眾多,如湖南會館、湘鄉會館、濟南會館、東莞會館、江寧郡館、寧羌會館等,因此爛縵衚同是名人薈萃的地方。康熙時武英殿大學士王頊齡、乾隆時的史貽直、文淵閣大學士嵇璜、查禮、畢沅以及後來的翁方綱、愛國詩人龔自珍,還有京劇作家陳墨香、表演藝術家高慶奎等人都曾居住在這裡。

  如今改造後的爛縵衚同北口路東第一間,紅色大門、路牌64號就是陜西寧羌會館,門口還有開工石。該會館舊門牌為79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興建,由旅京同鄉王朗軒等幾人籌資購建。

  衚同中影響最大的會館則是101號湖南會館。它位於衚同路西,興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三個院落共八十余間房,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國十二年(1923年)編撰的《北京湖南會館》載:“館共三十六間,內設戲臺一座,文昌閣樓一座,東廳署、望衡堂、西廳及中庭均橫敞,為平時集合之所。”

  該館初為湖南進京舉子安頓之所,民國後漸成為湖南同鄉人旅居的邸舍。

  1912年12月,由北洋政府陸軍、海軍組成的社會團體“武學社”在此召開成立會。與會者151人推舉黎元洪為名譽會社長,鄭汝成為會長。

  1917年李大釗以“亞細亞學會”名義在此組織一次講演會,邀請講演的有張申府、蔡元培、陳獨秀、章士釗、李石曾等人。張申府在回憶文章中記載:蔡元培先生的講演“最生動,口齒最清楚,博得了聽眾的好評……這次講演會的規模是很大的,聽眾很多,整個湖南會館都擠滿了。”

  關於湖南會館的歷史,最令人熟知的是毛澤東於1919年至1920年期間曾在此居住。這是他第二次來北京時的住所。當時,湖南會館舉辦“湖南各界驅逐軍閥張敬堯大會”,毛澤東在會館南側的戲臺上,面對上千名湘籍人士發表激動人心的講演。

  1998年2月華文出版社出版《神州軼聞錄:民俗篇》中有一篇《湖南會館雜憶》的文章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細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清末翰林院編修、民國首屆議員陳梅生寓居於湖南會館。這篇文章的作者,因為素喜丹青,少時與陳梅生的兒子陳少梅交好,因此得以幾次進入湖南會館,也見到了陳少梅的父親陳梅生老先生,“須髯飄飄,慈眉善目,人極開明。”陳梅生告訴他,湖南有一些青年,抱負非凡,辦事極幹練,然後指着湖南會館的文昌閣説:“我們那裏有個毛潤之,前幾年在這樓上住過。”陳梅生還提到毛潤之商借衡陽書院的院址(書院由陳梅生主持)和經費辦自修大學,陳梅生欣然答應。

  多年前,湖南會館的北側還有一座縣級會館——湘鄉會館。該館興建於清代中期晚期。1918年8月,毛澤東第一次到北京後,就曾在湘鄉會館短暫居住並會見朋友。根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的《毛澤東年譜》記載,“1918年9月8日,在北京湘鄉會館同黎錦熙等會面,談治學問題。”

  從黎錦熙的回憶方知,當天會面的還有肖子升(即肖瑜)。他們一起暢談報業和治學諸多問題。

  可惜的是,這座會館後來被拆,如今只能從老照片和資料中尋找歷史的痕跡。

  湖南會館的南側有一座東莞會館,門牌127號(舊門牌為49號)。東莞會館興建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清代,有説法認為,此處會館原為明末抗清將領張家玉的故居。當時,一位東莞同鄉偶然從舊文章的殘片中看到張家玉所寫的一句詩,該詩句是張家玉居住在爛縵衚同時所書。

  張家玉與明末袁崇煥平素有“東莞二烈”之稱。於是在1875年,東莞先賢鄧蓉鏡購置了位於爛縵衚同的張家玉故居。後來,東莞的明倫堂以九百二十五兩銀購得此宅,並在此設立東莞會館,留置公産。

  張次溪是著名的北京史學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師,參與過中國近代史中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專題研究。後來才知道,張次溪長幼三代在這裡生活長達55年。

  由於張伯楨張次溪父子在史學上的造詣,吸引許多名人前來拜訪。著名京劇演員張君秋先生為排演《秋瑾》,曾親自到東莞會館找張次溪先生詢問有關資料。

  1946年,葉劍英在任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期間,曾專程到東莞會館內拜會張伯楨張次溪父子。

  張家居住會館的三道院落,第四道院落坐西朝東,是我國著名的目錄學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倫明(倫哲如)先生的住家。倫家是個大家庭,人口眾多。他們一家重視學問,愛書如命。

  倫明(1878-1944年)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倫常為舉人,授知縣。倫明自幼便酷愛讀書,中光緒辛丑恩科舉人,後又以師範館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京師大學堂。倫明與弟弟倫敘、倫綽、堂弟倫鑒均畢業於京師大學堂,一時在北京傳為佳話,人稱“倫氏四傑”。

  倫明和張伯禎關係密切,他們倆均為戊戌變法重要人物康有為的學生。

  清代末年,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陳伯陶,長時間住在爛縵衚同的東莞會館,他還是負責會館的董事長。

  值得一提是,如今位於上斜街的東莞會館(舊時是東莞會館新館)就是陳伯陶後來購地興建的。據倫明的後人寫文章介紹,東莞會館新館建成後,1918年倫明一家搬入新館居住。

  在爛縵衚同,東莞會館對面,還有一座江寧郡館,其建築是清嘉慶年間江寧郡館舊址中的一部分。如今它被開闢為“紅色會客廳”,院內有黨建展廳、城市更新展廳、閱讀空間等,吸引更多的人到此感受這片衚同的悠久歷史。王克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名人薈萃爛縵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