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峪留存奕繪行蹤

日期:2023-03-22 09:58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大南峪留存奕繪行蹤
  • 大南峪留存奕繪行蹤

  原標題:大南峪留存奕繪行蹤

  北京房山區青龍湖鎮的上萬村,有個叫大南峪的山坳,這裡是大安山東南余脈之溝谷,背西向東,四面環山,東南一罅為出峪之口,峪谷東端接近峪口處,北嶺頓開,一峪北延,這是大南峪的北峪。大南峪地處幽僻,頗具林泉之勝,峪中林木茂密,蔭翳蔽日。在古代文人的筆下,這是一處清雅絕塵之地:“春則野花吐秀,滿谷幽香。夏則流水潺潺,垂竿可釣。秋則半山紅葉,艷似春花。冬則積雪蒼松,林挺琼樹。”

  如此一塊寶地,竟被明代僧人寶珠禪師看中,先是結庵而居,後又創建佛寺,塑奉萬佛。著名畫家、散文家徐渭為他撰寫寺碑。寶珠前往京城做了慈壽寺住持,後來歸山,大南峪的佛寺改名天臺寺。就這樣,大南峪成為天臺寺的廟産。

奕繪園寢門戶——楊樹關

奕繪園寢門戶——楊樹關

清風閣後的殿臺

清風閣後的殿臺

清風閣

清風閣

  到了清代,這塊寶地被乾隆帝的曾孫看中了,這個人叫奕繪,他的祖父是乾隆帝的五皇子永琪,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將五阿哥永琪寫得風流絕代,原本在大清歷史上不甚聞名的他,卻在後世家喻戶曉。永琪的第五子叫綿億,降襲郡王,謚號榮恪。這位榮恪郡王娶了福晉王佳。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王佳在太平湖府邸生下奕繪。因為是皇家血脈,奕繪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嘉慶帝賞二品頂戴,從此一路加官晉爵,受封貝勒,先後任管理正紅旗覺羅學事務、授散序大臣、管理兩翼宗學世務、鑲紅旗總族長、東陵守護大使、管理御書處及武英殿修書處領秘書監、正白旗漢軍都統等職。

  乾隆的這位曾孫更多地繼承了曾祖父的血統,十二能詩,篤好風雅,博覽群籍,詩詞文章,聞名於世。他著有詩集《妙蓮集》、詞集《寫春精舍詞》、詩詞合集《明善堂文集》。

  他的兩個夫人也擅長詩詞。大夫人賀舍裏妙華著有詩集《妙華集》,二夫人顧太清則是清代著名女文人,有《天游閣集》行於世。

  道光十年(1830年)秋,奕繪正值壯年,大夫人賀舍裏妙華不幸離世,倉促之間,奕繪只好把她的靈柩臨時安置在櫻桃園。這裡是奕繪的父親榮恪郡王綿億的墓園,綿億去世後葬在此處,地點就在今豐台區大灰廠村。

  停靈櫻桃園不是長久之計,需要儘快為賀舍裏妙華選個墓地。四年後的二月二十二日,奕繪在櫻桃園祭過亡父,一路南下,來到丘陵起伏的青龍湖地界,他一眼看種了清幽靜雅的大南峪。奕繪做過東陵的守護大臣,對於風水頗為精通。在他的眼中,大南峪是一個風水寶地,奕繪走進大南峪與寺僧見面,在臺寺中一宿而返。

  九天后,奕繪再次來到大南峪,這次他帶來兩個人,一個是他的二夫人顧太清,另一個是他和太清的幼子載釗。他此行是為了爭求顧太清的意見,顧太清果然非常滿意。

  促使奕繪如願以償的,則是天臺寺的一段塵緣。天臺寺所在的大南峪,不僅是一處風景極佳之地,而且環山多膏腴之壤,山麓亦多山柿板栗,所以天臺寺僧向稱“素豐”。入清以後,天臺寺勢衰,寺僧苦於地方豪強侵奪地界,不得已把該寺獻給北京法源寺,作為法源寺下院,企圖借法源寺的勢力與豪強抗爭,但是天臺寺並未因此而改變橫遭侵奪的厄運,萬般無奈之下,寺僧另做打算,正要找塊別處的土地和大南峪對換,以離開這塊是非之地。奕繪愛大南峪山奇谷幽,與寺僧一拍即合,談成了這筆交易。

  奕繪在大興採育有兩千畝良田,這塊地的面積相當於大南峪的三倍有餘,用這塊地換大南峪,寺僧當然願意。奕繪與寺僧談妥,便叫府中護衛阿禪泰辦理交接手續。奕繪喜詩,這位浪漫王孫連地契也寫成詩。五月初一,他把換地詩券交給法源寺存檔,算是換地的契約憑證。

  大南峪易主,奕繪叫阿禪泰、鄂克陀在大南峪東頭的影壁山建了一座碑亭,把自己起草的詩稿刻成石碑,提名《買山緣起碑》,立在建好的碑亭中。

  大南峪易地成交後,奕繪奏請道光帝,要求預支官俸營建陵園。道光帝預支他十年俸銀二萬七千兩,要他二十年內扣還戶部。

  諸事如願,奕繪向道光帝請假,率府中護衛阿禪泰、鄂克陀親臨大南峪勘察地勢,做營建陵園的準備。當年七月,大南峪陵園的營建工程啟動,大南峪盡頭地勢頗高,原有佛塔一座,佛塔前為天臺寺的大悲閣,奕繪命工匠把大悲閣拆除,首先在殿基上營建墓地,將大夫人賀舍裏妙華安葬,這也是他日後的葬所。

  道光十五年(1835年)春,奕繪開始大規模的園寢建設,全部工程由李祥包營,護衛阿禪泰、鄂克陀督工。同年五月,清風閣落成。道光十七年(1837年),楊樹關、大槐宮、平安精舍、霏雲館等建築依次落成。奕繪以詩人的浪漫,題大南峪十景。這十景分別是:楊樹關、第一橋、霏雲館、清風閣、菜圃、牛羊砦、紅葉庵、大槐宮、東坡小石城等。大南峪工程前後歷時五年,共建大小房間六十四間,直到奕繪去世,工程仍未完全竣工。

  奕繪經營大南峪的目的之一,乃是“欲消閒歲月於泉石林木之間”。大南峪雖是一處園寢建築,卻是以別墅風格建造的,從清風閣、霏雲館、紅葉庵、大槐宮等宮室名稱,不難看出大南峪建築濃郁的古典別墅色彩。奕繪生前確以大南峪為別墅,他從開始經營大南峪,到去世後葬在此地,其間的四年,他每年都數次到大南峪休閒,少則數日,多則月余。

  道光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奕繪首臨大南峪,宿清風閣,翌日晨登大南峪後山。此後他頻住大南峪,與顧太清夫唱婦隨,快意於清風閣、霏雲館之間,或靜享田園之樂,或寄情於山水之間。房山的慈溪、孔水、大慶寺栗園舊址、背陰洞、孔水洞、王仙洞、玉室洞天、潛真洞,奕繪均曾與顧太清一游或數游。

  道光十七年清明,奕繪帶着顧太清第五次來到大南峪,在霏雲館一住就是一個多月。這是他在大南峪逗留最長的一次。同年五月,大南峪杏兒成熟,奕繪來到大南峪採摘。他興致勃勃地趕着兩頭毛驢馱着採下的杏兒回到北京,分別贈給各方親友享用。

  奕繪每臨大南峪,必賦詩章,或記峪中生活情趣,或述其在房山的游覽經歷,他把這些詩作結集為《南谷樵唱》,詩人自注解釋南谷:“谷即峪也。”自道光十五年五月第一次到大南峪小住,共留下詩歌三十七首,這些詩作真實地再現了奕繪在大南峪的寓居生活。

  大南峪有山場田園六百餘畝,山麓多果樹,環山多沃壤,是奕繪生前着意經營的一處郊外莊園。奕繪命人在大南峪栽花植樹,辟圃養畜,還讓鄂克陀攜家來此居住並管理山田事務。築馬廄、牛宮、井亭、瓜廬,又築“東坡小石城”以防山洪毀田。

  奕繪常用詩歌講述田園之樂,如《南園雜咏十四截句》雲:“古柏長松三百株,胡桃銀杏收有餘。山糧杏柿梨栗棗,牧政牛羊雞犬豬。南圃晚晴蝴蝶飛,豇豆黃瓜雨後肥。”《杏秋》詩曰:“南山富花木,果熟各有時,夏至一陰生,杏秋即在茲。新麥正登場,瓜豆方緣籬,園丁服蓑笠,晴宜雨亦宜。”

  奕繪將大南峪列為十景,其中“牛羊砦”、“菜圃”、“東坡小石城”都是田園景致。他寫有《菜圃》:“逾坡南而東,榆棘藩小圃。露降晚菘肥,青蟲飛不去。”

  在融融的田園風情中,奕繪或流連山水,或吟咏作賦,度過了余生。奕繪最後一次居大南峪,是在其逝世前兩個月的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這次他在大南峪居住了十多天。兩個月後的七月初七,奕繪病死在北京太平湖府中,如願葬在他所鍾愛的大南峪。楊亦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大南峪留存奕繪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