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樂魚莊
原標題:知樂魚莊
知樂魚莊共有魚池約五十坑,面積有大有小,淺者僅四五尺,深者可沒人
供仕宦人家選購的金魚品種價格不菲。
春意漸鬧,萬物復蘇,公園裏、小河邊喂魚玩樂的孩子們興致勃勃。過去,北京人甭管年齡身份和家境,上自宮廷貴胄,下至布衣百姓,都喜歡在家養上幾尾金魚。老舍先生的《龍須溝》中,因為小妞子想要小金魚,程瘋子差點把自己的長衫給賣了。
在小妞子生活的龍須溝附近,曾有老北京金魚品種最全的一家養魚大戶——知樂魚莊。
知樂魚莊最初的東家姓姚,民國初年,他將金魚池西半部的百餘畝水面買下,集中經營。幾年後,段祺瑞親信、曾任民國交通總長的曾毓雋出萬金,從姚姓手中購得魚莊,雇人經營,幾年後才改稱“知樂魚莊”。“知樂”之名,取自《莊子·秋水》篇,寓意魚樂人亦樂。
知樂魚莊的大門。
魚盆和磚砌的小魚池。
知樂魚莊是民國時期北京最大的金魚養殖場。上世紀30年代,《世界日報》記者慕名前去訪問。當時的掌櫃於魁梧介紹,莊內共有魚池約五十坑,這裡産的金魚“其色鮮紅,若取出離開本池,在本城以內,即變成淺紅色,再攜之出城,又變成黃色。”之所以如此,是因池內泥水特殊,泥土為漆黑色,池內各有泉眼,冒出的泉水和別處的井水、自來水不同。
留存至今的老照片顯示,魚莊內除了魚池,還陳列有大量魚盆和磚砌的小魚池。夏天天熱時,魚盆擺在室外,展銷各種金魚;天氣寒冷時,便把魚盆搬回室內。
魚莊批發零售兼顧,既出售供賞玩的金魚以及配套的魚缸、魚蟲、紅根草等,也為飯莊供應鯉魚、鯽魚等食用魚。金魚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知樂魚莊能培育各種珍稀的金魚,包括紅望天、藍望天、絨球、獅子頭、五花丹鳳、翻腮、紅鵝頭、虎頭、紅龍睛、紫龍睛、藍龍睛、紫龍背球、五花龍睛等。最貴的龍睛魚,每尾要賣到六七元。這當然是供仕宦人家選購的。
賣小金魚兒的魚挑子,一般前面一頭放魚,後面放小魚缸,或者前面放貴一點的金魚,後面放哄孩子玩兒的小雜魚兒之類,不怕被偷。
普通的小金魚兒價格低廉,一分錢至四五角不等。過去,賣金魚的小販走街串巷,吆喝着“大小金魚——哎小金魚兒嘍!”孩子們一聽到便興衝衝地圍過去,幾毛錢甚至幾分錢買上幾條養着玩兒,就是難以忘懷的童年趣事。
比小金魚兒更平民的,還有沒成本的小雜魚兒。世居南城的王文生老先生告訴記者,私人魚莊以外,還有天然水面,每到四月開春,附近的窮苦人家就會從水裏撈小雜魚兒沿街叫賣,“蛤蟆骨朵兒——大眼兒賊!”大眼兒賊是一種眼睛挺大的小魚,大概一兩釐米長,長不大,一分錢兩分錢賣給孩子們好幾條。蛤蟆骨朵兒就是蝌蚪,在當時流傳有奇效,説能“去毒火”,大人花上一分錢,叫賣的拿個小碗一,給孩子們咕嘟喝下去。“北京孩子像我這樣60歲以上的,很多都喝過蛤蟆骨朵兒。”王老先生説。
由於品種齊全,知樂魚莊的金魚暢銷全國,從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到西北的山西、綏遠,再到南方的上海、南京,這些外地省市的金魚總銷量甚至超過了北京本地。
實際上,知樂魚莊所在的金魚池,早在明代就是北京城乃至全中國的金魚飼養基地。民國以前,金魚池是專門為宮廷飼養金魚的“官産”。清代,凡在這裡以養魚為職業的,都要按時準備最漂亮的紅鯉魚若干,交至宮內,供禦膳房烹調。金魚池面積廣闊,飼養的金魚食量大,每天要“食蒸餅白麵二十斤”,可見老北京養金魚産業之繁盛。
近處為漁具,遠處可見天壇祈年殿。
除了養魚,金魚池風景亦是一絕。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池陰一帶,園亭甚多。南抵天壇,一望空闊。”可以想像,在沒有公園的年代,水光瀲艷、垂柳搖曳的金魚池,吸引人們呼朋喚友來游玩。明代詩人譚元禮曾描述人們觀魚的情景:“兒童拍手晚光內,如我如魚急風煙。士女相呼看金鯽,歡盡趣竭餅餌擲。”
直至清代光緒初年,金魚池仍是小販聚集、兒童玩樂的一處熱鬧場地。方志學家張次溪曾寫道:“金魚池諸坑相隔處,皆有土崗可通行人,提籠架鳥之輩,每於日出落時,集此清談。小販提筐復來此賣餅,兒童則多爭買飼魚,每餅須一錢,故當時有‘買大餑餑瞧大魚’之諺。”
進入民國,養魚業逐漸轉向民間市場,金魚池才出現了知樂、永順、長海等幾個大魚莊。不過,知樂魚莊的風光並沒持久,隨着段祺瑞在軍閥派系鬥爭中失敗,其幕後老闆曾毓雋亦退出政治舞臺去了天津。曾毓雋的後人曾克鑫曾撰文回憶,“經營多年,其所得,除支付捐稅及工料費外,所余無幾。”無奈,知樂魚莊易主經營,可惜,時局混亂,終無起色,最後還是以黯然歇業而告終。(文/楊麗娟 圖/頤和吳老、王文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