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筠庵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松筠庵的前世今生
讀書筆記中,摘錄了幾句盪氣迴腸的絕筆詩,一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二是明朝硬漢諫臣楊椒山的“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寫下這些詩句時,文天祥48歲,楊椒山40歲,他們年輕的生命成為青史上的一抹亮色。文天祥乃楊椒山自幼崇拜的人生偶像,正是在文天祥浩然之氣的影響下,楊椒山成了一個剛正不阿的鐵骨諫臣。
當我在西城區達智橋衚同游走時,看到正在修繕中的楊椒山祠(松筠庵)。這裡曾是人們祭祀和懷念楊椒山的地方,鑲嵌在墻體上的標識碑顯示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楊椒山祠
達智橋衚同
文保碑
直言敢諫心憂蒼生
從宣武門外大街往西進入達智橋衚同,不遠處便是楊椒山祠,門牌號是達智橋衚同9號。那裏曾是楊椒山的私宅,他給自己的宅院取名“松筠庵”,意思是像松竹一樣堅貞不屈。
楊椒山,姓楊,名繼盛,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河北省容城縣北河照村)人,明朝嘉靖年間進士,以直言敢諫名世。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35歲的楊椒山調到京師,擔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當時,蒙古騎兵經常襲擾明朝北部邊境,奸臣嚴嵩的同黨、大將軍仇鸞建議開馬市以求和。楊椒山寫成《請罷馬市疏》,歷陳仇鸞此舉的“十不可五謬”。結果,不僅沒有被嘉靖皇帝採納,反而受到貶官處分,被罰至遠離京師的陜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為典史。但他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自暴自棄,即使身處逆境,依然心憂蒼生,竭盡全力造福一方百姓。
當時的狄道為多民族混居地區,經濟文化落後。楊椒山到任後,一改往昔謫官靜坐不理縣事的慣例,決定從教育入手,改變狄道的落後面貌。他拿出自己的俸祿,並賣掉自己的馬和妻子的首飾,創辦了一座東山書院,解決了府縣生員的學習場所。又在圓通寺設館,招收童生讀書者百餘人,聘請教讀二人指導學習。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讓、敬長上,出入循禮,其資質可進者三十餘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禮,棄番教,舉忻忻然。”與此同時,他多方籌措款項,購置學田兩千畝,解決了府縣生員的生活問題。楊椒山嘔心瀝血的工作,使狄道的教育局面明顯改觀。
當時,“結褐”(織布)是邊民的主要謀生手段之一。由於官吏低買高賣,巧取豪奪,致使織褐人家越織越窮,生活無法保障,“故有號泣於道者,有求死於河者”。為此,楊椒山明令禁止公差人員購褐,由上司定價後交給縣府辦理。整肅褐市,使百姓的織褐收入大大增加。此外,他還組織開採煤山,解決邊民生火做飯及取暖的燃料問題;組織疏通淤塞水渠,解決菜園灌溉問題;組織核查戶籍,厘清徵收糧草的基礎性數據。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讓妻子無償傳授紡織技術,提高了百姓的生存技能。在狄道,楊椒山深受百姓擁戴,當地人尊其為“楊父”。他和妻子離開狄道時,“送於百里之外者千餘人”。
明代文學家及史學家王世貞有感於楊椒山的為政之道,慨嘆曰:“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
鐵骨錚錚一硬漢
後來,楊椒山被再度起用,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因為一心報效國家,楊椒山並未在意以往的挫折。當時,嚴嵩專權,禍亂朝政,以致官場人人自危,百姓水深火熱,邊防懈怠,國力衰弱。楊椒山痛心疾首,忍無可忍,決定冒死彈劾嚴嵩。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寫成《請誅賊臣疏》,歷數嚴嵩“五姦十大罪”。但嘉靖皇帝聽信讒言,不但沒有懲治嚴嵩,反而將楊椒山打入刑部死牢。
楊椒山不僅直言敢諫,而且是一個鐵骨硬漢。獄中三年,他受盡非人的折磨,卻不屈不撓。據《明史》記載,受刑前,一位同僚擔心他挺不住,特意送來一副蛇膽用於止痛。楊椒山拒絕了他的好意,慨然説:“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儘管被打得皮開肉綻,但他一聲不吭地挺過了一百廷杖。
獄中惡劣的環境使他的傷口化膿,皮肉腐爛。一天夜裏,楊椒山向巡查的獄卒借了一盞燈。只見楊椒山摔碎一個瓷碗,然後撿起瓷片,一片一片地切割自己大腿上的腐肉。他面色冷峻,仿佛已經沒有了痛感。陶瓷片與骨頭摩擦的聲音清晰地在牢房裏回蕩,令人不寒而慄。關雲長刮骨療毒,而楊椒山刮骨療傷,所謂剛強、無畏、鐵骨錚錚,無非如此。
最終,楊椒山沒能逃脫嚴嵩的魔掌。行刑前,好友王世貞與他見最後一面。王世貞淚如雨下,而楊椒山泰然自若地勸慰道:“死得其所,有何懼哉!”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也許他想到了年幼時私塾先生的教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官,楊椒山直言敢諫;做人,楊椒山頂天立地。楊椒山慷慨悲歌:“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然後從容就義,年僅40歲。12年後,即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即位,楊椒山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他被追贈太常少卿,謚號“忠愍”。
楊椒山遇害後,許多與他有關的人和事都受到了牽連。相傳,在彈劾嚴嵩的過程中,楊椒山曾到一家烤鴨店就餐,見菜肴色香味俱佳,價格公道,便感嘆説:“此店真是方便宜人!”隨後,他應店家之邀,為這家飯店題字:便宜坊。他的題字被製成匾額,成了這家飯店的招牌。楊椒山被害不久,嚴嵩便派人找到店家,試圖毀掉牌匾。幸虧店家機智周旋,此匾才被保存下來。
松筠庵數易其主
達智橋衚同坐南朝北的松筠庵也在楊椒山遇害後數易其主。因為楊椒山被尊稱為“城隍爺”,松筠庵一度成為祭祀楊椒山的城隍廟。在我國神話傳説中,“神職”往往由有影響的歷史人物擔任,譬如,文財神比幹與范蠡,武財神趙公明與關公。財神爺負責保祐財運亨通,而城隍爺則是一座城的守護神。由此可見,楊椒山在京城百姓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一般城隍廟只供奉城隍爺,而松筠庵這座城隍廟除了供奉城隍爺,還供奉城隍奶奶。這是怎麼回事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楊椒山被判秋後處決後,他的妻子張氏上疏嘉靖皇帝:“倘以罪重,必不可赦,願即斬臣妾首,以代夫誅。”這位弱女子不懂治國方略,也不懂朝廷的恩怨糾葛,但她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楊椒山是為國為民而獲罪,所以情願替丈夫去死。當楊椒山最終被害,並暴屍於市後,張氏悲痛不已,自縊殉夫。京城百姓感念其節烈,亦尊為神,與楊椒山一同供奉。
清朝初年,城隍廟又改回原稱——松筠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刑部官員得知松筠庵為楊椒山故居後,將其堂屋辟為祠堂,取名“景賢堂”,用作供奉祭祀。景賢堂門額懸挂着“楊椒山先生故居”牌匾,室內有楊椒山塑像,神像兩廂有楹聯:“不與炎黃同一輩;獨留青白永千年”。可見,當時對楊椒山的評價很高。後殿匾額鐫刻的是“正氣鋤姦”,那正是楊椒山一生壯舉的真實寫照。他起草疏稿的書房,被稱為“諫草堂”。他彈劾嚴嵩的奏疏經海鹽布衣鐫石名手張受之刻石後,鑲嵌在諫草堂墻壁上。因為張受之對楊椒山仰慕已久,鐫刻楊椒山真跡時,可謂殫精竭慮,傾盡心血。諫草剛剛刻完,他便猝亡於諫草堂。清道光年間,楊椒山祠西南角曾建有一亭——諫草亭。楊椒山親手栽種的一株榆樹,就在亭子旁邊。據説,當年楊椒山栽種那株榆樹,寓意矢志不渝。
晚清時期,楊椒山祠的管理主要由河北鄉紳負責,祭祀活動以外,還承擔着一定的聯絡鄉黨的功能,成為直隸在京人士的公共活動場所。與此同時,士大夫經常在此集會,談古説今,議論時政。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引起群情激憤。廣東舉人康有為起草了一份長達一萬四千字的上皇帝書,歷陳割地賠款的嚴重後果,並強烈要求變法維新。他與梁啟超召集各省來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子開會,並在請願書上簽字,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雖然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産生了重大影響。史學界認為,公車上書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性事件。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舉子們集會的地方就是松筠庵,即楊椒山祠。
1949年以後,河北會館財産委員會在楊椒山祠辦公,並負責管理。後來,楊椒山祠漸漸成為民居。用達智橋衚同一位老人的話説,小廟變成了大雜院。2016年,騰退修繕工程啟動。按照規劃,修繕完工後,楊椒山祠將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對外開放。(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