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皇陵 一朝六處屬罕見
盱眙明祖陵的石像生 攝影:蓮蓮
長陵隆恩殿 攝影:蓮蓮
與明中都皇故城一起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皇陵石刻。該皇陵指的是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是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修建的。明皇陵“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像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除鳳陽的皇陵外,明朝的皇陵因各種原因,還分佈在江蘇南京與盱眙、湖北鐘祥,以及眾所周知的北京昌平區和海淀區等地。
明祖陵位於小縣城
淮河的起落掌控着蘇北一個不大的縣城的命運,這個縣的名字叫盱眙,因明代一座明祖陵而充滿了神秘,淮河又似乎賦予了它許多靈氣。
知道北京明十三陵,知道南京明孝陵,但哪來的明祖陵呢?這是一座傳奇的古墓,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為自己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修建的祖陵,陵墓位置在盱眙城北20公里處,於洪武十九年開始修建,有文獻記載前後共修建了27年。當時朱元璋追謚自己的三位長輩為皇帝,並按照皇陵規格營建,可以想像當時所建祖陵的奢華。
這明祖陵並不像其他帝陵一樣注重風水的天人合一,而是建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入洪澤湖處。明弘治七年,明祖陵就不斷遭受水患,有記載明嘉靖二十一年,明祖陵東邊開始增修防堤,明王朝滅亡後,清康熙十九年,明祖陵與泗州城一起被滔滔洪水吞沒。從此,明祖陵在湖水下被淹沒了近300年之久,由於湖水的長期侵蝕,陵寢墓冢已被蕩平,地面的建築一大半早已毀壞。
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終於重見天日,僅餘下欞星門、正殿、東西兩廡殿遺址,最為惹眼的是神道兩側的21對石像生幾乎完好。重見天日的石刻從數量上來看,在明代帝陵中並非最多,但單體體積卻是最大的。沒有顯赫的家世,更沒有值得炫耀的血統資本,對於朱元璋來説,從“乞丐”到身着華服的轉身,為了證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標榜自己血統是天之相承,草根皇帝朱元璋把自己的老祖宗請出來神化宣揚一番,也是常理之中。
陵區內,樹影婆娑,綠草如茵,神道兩側石人石獸排列有序,麒麟、獅子、文臣、武將、近侍、馬官,一個個雕刻細膩氣勢恢弘,宛如君王臨朝時文武參拜,給後人以莊重霸氣之感。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多少虛物煙消雲散,可想當年這麼大的巨石旁,多少能工巧匠在烈日和嚴寒中披星戴月,去完成這一件件傳世之寶。他們揮汗如雨的同時,得到的會是什麼呢?封建歷史上的君王們,以為這樣就可以鞏固自己鐵打的江山,殊不知人心的力量猶如滔滔江水。多少王朝在人心渙散中被取代,於是在兵荒馬亂與徒勞驚嘆裏,帝王們一個個被掃進歷史的塵埃中。
孝陵、東陵位於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葬於明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生前親自挑選的。朱元璋選陵址的方法也挺有意思,《明史》中記載,朱元璋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這些開國功臣徵詢選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大家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然後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着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南京市紫金山下獨龍阜的靈谷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歷史上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裡掘地埋金,以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説。從地理條件上來講,紫金山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是一塊難得的寶地,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陵。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第二年馬皇后去世,遂將馬皇后安葬在這裡,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朱元璋病死後,與馬皇后合葬明孝陵。
如今步入明孝陵,禦碑亭中的“治隆唐宋”碑最為引人注目,這是清代康熙皇帝親自書寫的,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立。“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朱元璋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康熙如此詔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籠絡人心,進而鞏固滿人統治之意。
康熙的評價也算得上客觀,朱元璋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之一,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據史書記載,1385年9月14日到21日,八天之內,朱元璋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1660件,處理國事計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
在明孝陵以東,是明東陵,那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陵寢,總體佈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與之較小。朱標本是太子,為人仁厚,待各位兄弟極好,他若即位,恐怕朱棣不敢打大哥的主意。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標去世。建文皇帝在位時,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
明十三陵埋葬皇帝最多
伴隨着明朝權力中心的轉移,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起,朱棣在北京昌平為自己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歷230餘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會有疑問:明朝十六帝,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這才十四座陵寢,另兩位皇帝埋哪了?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明孝陵,第二任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説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都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找到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臨危即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當了皇帝。朱祁鈺死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只將其以“王”的身份葬於北京西郊景泰陵。
不過,明憲宗朱見深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下詔恢復景泰帝號,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但實際上僅對陵寢略加增飾,陵宮建築仍按王陵的級別覆以綠瓦,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立於陵宮門外偏東的位置,徒具帝陵之名。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明世宗拜謁景泰陵,認為景泰陵全然不符合帝陵體制,命改易黃瓦。在陵門之外、大門之內的正中位置建陵寢碑亭,移陵碑於亭中,使之略具帝陵之制。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就是如今的“明十三陵”。
明朝的皇陵中,上邊列舉了安徽鳳陽的皇陵、蘇北盱眙的明祖陵、南京的孝陵、北京昌平區的十三陵、海淀區的景泰陵,分別在五個地方。除此之外,還有個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鐘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
明朝皇帝有尊已去世的長輩為“皇帝”的愛好,明顯陵即由此而來。明武宗去世時沒有子嗣,他的堂弟朱厚熜被選中當了皇帝,是為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與群臣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禮儀之爭,史稱“大禮議”,爭議的核心就是他要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帝,而大臣們認為與禮不合。最終當然是嘉靖皇帝取得勝利,朱祐杬被追尊為皇帝後,原有興獻王墳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並改稱顯陵。(蓮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