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朱雅頻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2023年的主要工作
過去一年,全市檢察機關在市委和最高檢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有力監督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中,立足法律監督定位,聚焦主責主業履職,在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中,奮力以檢察工作現代化服務首都現代化建設。全年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案件142933件,辦結136110件,同比分別上升56.9%和52.9%。
一、突出黨的政治建設統領,確保檢察工作正確政治方向
牢記“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在堅持講政治與講法治有機統一中,切實把握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檢察履職特質。
強化黨的政治建設的引領保障。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提升檢察工作現代化的規律性認識,推動首都檢察發展行穩致遠。
——依靠黨的領導破解檢察發展難題。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於“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及市委實施意見,引領和保障檢察工作,努力以頑強意志打開法律監督工作發展新天地。嚴格執行《中國共産黨政法工作條例》,向市委及其政法委請示報告重大事項118件,把黨的領導政治優勢轉化為檢察制度效能。
——強化檢察發展“思想要素”功能。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市檢察院黨組落實“第一議題”制度,逐章專題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貫通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破解16項問題,健全14項制度,把握以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突圍的“金鑰匙”。
——深化全面從嚴治黨治檢。市檢察院黨組落實主體責任,制定實施檢察黨建督查測評體系,常規政治督察首次延伸到市檢察院機關內設機構。創新班子成員履行“一崗雙責”機制,加強系統內部監督執紀力量配置與功能發揮。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給予11人黨紀政務處分;記錄報告“三個規定”等重大事項6613件,同比增長1.7倍。一體推進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加強人才評審、績效評價、表彰獎勵等工作,62個集體和78名個人榮獲市級系統以上表彰,門頭溝院獲評全國模範檢察院,通州院被最高檢記集體一等功。
服務保障“國之大者”的首都實踐。以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履行首都職責要求為牽引,帶動檢察履職更好落實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
——服務保障全國政治中心建設。堅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犯罪14件14人、涉黑惡犯罪8件76人;發揮檢察機關反腐敗職能,起訴監委移送職務犯罪309件376人;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51件,同比上升75.9%,辦理了全市首例激活適用機動偵查權規定的案件。堅持以經濟安全為基礎,突出維護金融安全,起訴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詐騙犯罪888件1465人,探索以關聯“冒煙指數”與金融檢察業務數據強化預警功能,防範金融風險向社會穩定領域傳導。強化軍事安全檢察保障,嚴懲危害國防安全和涉軍人軍屬犯罪29件30人。
——服務保障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依託檢察履職潤物無聲傳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以北京檢察話語與敘事體系講好檢察故事,引領社會法治意識。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司法保護,辦理涉老字號保護等案件57件,軍地檢察協作共護“祿米倉衚同73號”。強化檢察文化法治特質,豐富檢察文化內涵,研製規範檢察行權的工作指引18件。
——服務保障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把握法治同開放相伴而行和涉外法治工作聯動性強的特性,依法辦理涉外案件237件,妥善開展領事探視25件次。首次將“檢察元素”嵌入金融街論壇等國家級、國際性平臺建設,在“法治協同與金融治理”平行論壇發出檢察聲音。聯合市僑聯出臺加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合法權益保護的意見,提升涉僑檢察工作的精準性實效性。
——服務保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強化“保護知識産權就是保護創新”理念,推動知識産權檢察融合履職辦理涉關鍵核心技術、戰略性新興産業等案件953件;對接“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完善檢察聯絡機制,凝聚協同保護創新合力。適應數字經濟發展法治需求,辦理侵害數字權益、破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等犯罪案件29件55人,立案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255件,護航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二、站穩為民檢察立場,依法保障和維護民生民利
以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方式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以體現人民根本意志與根本利益的法律執行護佑民生福祉。
努力讓人民群眾安全感更有保障。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起訴故意傷害、電信網路詐騙、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等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犯罪5896件6665人,追贓挽損49億元,同比上升49.3%。能動參與全市安全生産和火災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起訴重大責任事故、危險作業等犯罪139件173人,豐臺院辦理長峰醫院重大火災事故案,昌平院辦理重大違法經營地下油庫案;推送線索聯動查辦安全生産領域制販、使用特種行業“假證”人員252人,溯源整治黑灰産業鏈上假冒國家官方網站226個。面對“23·7”極端強降雨災害,依法辦理涉汛刑事案件6件22人,房山、門頭溝等院積極投身搶險救災,扶助受災群眾於危難之際。
守護人民群眾的公共財産權益,起訴危害稅收徵管犯罪199人,同比上升15.7%;立案辦理涉稅公益訴訟案件34件,聯動稅務機關追繳140家加油站、供油公司稅款2.4億元,推動經營主體增值稅申報納稅收入同比增長44.8%;追繳耕地佔用稅、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偷逃稅款2.8億元;辦理騙取國家農藥補貼、糧食運費補貼資金案件24件112人,追繳贓款1200余萬元。
努力讓人民群眾幸福感更可持續。服務宜業宜居和諧環境建設,保障首都社會活力與秩序有機統一。
——助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把握髮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係,起訴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1508件2594人,聯動市場監管部門治理“幌子”“空殼”公司,吊銷營業執照135個。依法懲治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犯罪119件149人,起訴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261件320人;依法監督涉民營經濟保護民商事案件105件,涉案標的4.8億元;對接保企業穩就業需求,促進83家符合條件的企業合規經營,推動健全市區兩級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讓法治元素成為企業發展要素。
——助力營造高品質生態環境。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開展建築行業非法傾倒垃圾、資源領域非法採礦等專項監督,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611件;會同津冀及毗鄰省市檢察機關建立協作機制,圍繞守護永定河構築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屏障。市檢四分院訴朱某良等人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作為中國環境資源司法案例刊載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網站。
——助力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深化未成年人綜合司法保護,辦理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532件,開展校園周邊交通安全設施建設公益訴訟檢察監督,促進完善600多個校園周邊相關標誌和設施1503項;依法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70件526人,加強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附條件不起訴127人,服務保障北京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努力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以司法公正引領社會公正,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996件,辦結最高檢交辦重復信訪案件37件,促進“事心雙解”。落實《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完善首都檢察版“接訴即辦”機制,靶向執法司法高頻投訴問題開展17個“小專項”法律監督,聯動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整治違規使用公租房,收回市值14.7億元的708套住房輪候配租;依法開展支援農民工起訴工作,幫助討回欠薪8516萬元;向因案致困的518人發放司法救助金885萬元,助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強化人權司法保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案件佔91.2%,對犯罪情節輕微且認罪悔罪的依法不起訴7556人;對捕後可不繼續羈押的,依法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1052人,訴前羈押率較近年最高點下降27.5個百分點。保障律師依法履職,聽取律師意見25857人次,提供線上閱卷服務12061次。
保障人民群眾實質性參與和監督檢察工作。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社會監督,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年度工作和經濟犯罪檢察專題工作,辦復代表建議、政協提案20件,開展代表委員聯絡活動353場1042人次,在集聚民智、匯聚民意中加強和改進檢察工作。開展公開聽證1171件次,促進檢察權在陽光下行使。深化與各民主黨派聯絡協作,圍繞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等8個課題聯合調研,在貫通民主監督與法律監督中凝聚共識。
三、強化法律監督職能,全面推進檢察工作法治化
堅持以“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引領檢察機關以檢察工作法治化推進檢察工作現代化。
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聚焦檢察行權偏重履行司法職能、法律監督職能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問題,把握“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司法機關”定位,落實“法定職責必須為”法治要求,辦理偵查、審判、執行等監督案件93443件,辦理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等司法案件49490件,監督辦案佔比由2020年的24.9%提升到2023年的65.4%,推動檢察履職的監督主動性與司法被動性有機統一。
助力構建更加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落實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與各類監督貫通協調要求,依託黨委執法監督,持續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法律監督。針對“有案不立、壓案不查、有罪不究”問題,監督立案201件,監督糾正299件次;針對“判實未執”問題,監督交付執行423人;針對“大標的額民商事審判案件行權不當”問題,提出監督意見524件,法院辦結的466件全部採納。依託監檢銜接機制,向紀委監委移送違紀違法線索138件203人,推動監察檢察“一案雙查”佔檢察機關立案偵查案件的29.4%。加強行刑雙向銜接,監督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線索399件,公安機關已立案380件;依法將應當接受行政處罰、處分的涉刑人員資訊,移送行政機關處理1150件,其中涉特定行業從業禁止規定的721件。
深化檢察辦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年分別受理刑事、民事、行政檢察案件92708件、26607件、19096件,同比分別上升45.5%、75.4%、149%,受理公益訴訟檢察案件4522件,同比基本持平。在辦案總量持續攀升情況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辦案比重由2020年的9.1%上升至2023年的35.1%,檢察履職全面性協調性不斷增強。強化“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價值導向,提出各類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479件,同比上升30.2%,採納率為90.3%;對訴訟活動違法等提出監督糾正意見和檢察建議21404件,同比上升33.8%,採納率為98.6%,辦案質效水準進入全國前列。全年入選最高檢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52件,超過前兩年總和,法律監督品質更具代表性指向性。
着力塑造新質法律監督能力。強化數字時代檢察履職的鮮明特質,在全面提升法律監督能力上開闢新領域新賽道。
——深入實施數字賦能檢察戰略。發揮數字革命驅動法律監督提質增效的重要引擎和關鍵變數作用,依託法律監督數據模型應用,疊加倍增數據關聯效應,對內牽引檢察行權一體履職綜合履職能動履職,對外帶動職能機關依法履職聯動履職協同履職,促進數據賦能與檢察效能“雙效合一”。全年數字檢察對監督線索發現、監督案件辦理的貢獻率均達69%,呈現“數字檢察一子落,法律監督滿盤活”新氣象。6個數據模型在第二屆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中獲獎,其中一等獎3個。
——推動法律監督由淺入深。數字檢察“加持”技術性輔助、穿透式審查、實質性監督,助力深挖徹查深層次違法犯罪問題。發現並向公安機關移送各類犯罪線索1309條,已立案346件;關聯應用檢法業務數據,針對虛假訴訟、“執行難”等突出問題提出監督意見1408件,同比上升96.6%,其中涉虛假訴訟的195件,同比上升91.2%。針對財産刑執行不規範問題,監督糾正1073件,已執行6000余萬元。向行政執法機關推送檢察履職發現的違法行為問題線索4103條,已查處1803件。
——深度融合檢察業務與科技應用。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戰略合作,首批聘請43名專家擔任技術調查官,以資源融合與優勢互補重塑檢察力量。運用衛星遙感、三維實景模型重建等技術輔助辦案2412件,同比上升31.4%。在全國檢察機關首次使用探地雷達和瞬變電磁技術判定生態環境受損程度,支撐公益訴訟檢察能級提升。市檢察院組隊參加第九屆中國電子數據取證競賽,榮獲全國檢察系統唯一團體賽一等獎。
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溯源治理髮力。強化“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意識,深化“個案辦理—類案監督—溯源治理”檢察實踐,促進法律監督由案到治。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2300份,推動檢察辦案的經驗法則向社會治理的善治規則轉化,辦理醫保詐騙系列案件提煉的欺詐識別規則、辦理騙取國家農藥補貼系列案件提煉的騙補防範規則,融入相關管理規範和機制;開展涉安全生産特種作業操作證專項監督提煉的假證識別規則,錄入北京安全生産和隱患治理“企安安”系統。針對刑事犯罪中輕罪案件佔比超過80%的實際,以構建輕罪治理體系努力跑在問題治理前面,融入精治共治法治城市治理。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檢察發展取得的成效,是市委和最高檢堅強領導,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有力監督,政府、政協、監委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援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全市檢察機關表示衷心感謝!
與此同時,我們清醒認識到,全市檢察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檢察機關黨的政治建設的引領保障作用仍需持續加強,服務保障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實效仍需持續增強,為民檢察的創新實踐仍需持續深化,推動檢察工作法治化的水準仍需持續提升,檢察能力和基層基礎建設仍需持續發力。我們將高度重視、着力推進解決。
2024年的主要任務
2024年,全市檢察機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落實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全國檢察長會議、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堅持守正創新、鞏固深化、完善提升,持續以檢察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首都現代化建設,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檢察保障。
加強檢察機關黨的政治建設。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把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與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有機統一起來,凡事從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在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中,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和高品質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履職盡責。持續以檢察機關自我革命,推動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治檢主體責任,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鍛造過硬首都檢察鐵軍。
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緊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新時代首都發展要求,強化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工作導向,準確把握檢察履職的切入點和着力點。市檢察院強化統籌謀劃、各分院基層院立足功能定位,積極融入新時代首都發展大局。加大對危害國家安全和首都社會穩定等犯罪的打擊力度,助力防範化解各類風險。積極參與反腐敗鬥爭,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依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深化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助力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水準。服務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不斷塑造檢察聯動協作新動能。加強民生司法保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做實檢察為民。
強化檢察機關法律監督。靶向法律執行和實施仍是亟需補齊的短板問題,聚焦維護公平正義,做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工作遇到的不確定性。深化檢察辦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發展,推動法律監督和各類監督貫通協調,進一步將檢察工作納入法治要求的軌道。深化檢察履職方式創新實踐,依託數據關聯推動形成執法司法全鏈條協同發力新業態,以持續塑造新質法律監督能力,推動檢察履職由淺入深、由案到治向引導和疏導端溯源治理髮力。
各位代表,全市檢察機關要奮發有為、實幹擔當,努力開創首都檢察事業發展新局面,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北京篇章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