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規劃 > 五年規劃 > 市級重點專項規劃
  1. [主題分類] 經濟、交通/航空、航太
  2. [規劃分類] 市級重點專項規劃
  3. [發文單位]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4. [發佈日期] 2011-12-05 09:15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航空航太産業發展規劃

字號: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錄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成效

  1.核心能力增強,專業化水準持續提高

  2.基礎能力提升,産業鏈條快速延伸

  3.産業結構優化,産業水準穩步升級

  (二)存在問題

  1.産業佈局分散,産業聚集度不高

  2.産業項目規模偏小,標誌性工程落戶少

  3.産業輻射作用低,融合帶動效應不足

  4.産業資源共用不足,産業選擇受限

  (三)面臨形勢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

  2.建設世界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3.空天技術發展迅猛、未來市場規模爆發性增長

  二、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一)發展原則

  (二)指導思想

  (三)奮鬥目標

  1.産業經濟規模快速增長

  2.高端製造能力顯著增強

  3.核心研發能力高度聚集

  4.産業結構形態優化升級

  (四)遠景展望

  三、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發展重點

  1.航空領域發展重點

  2.航太領域發展重點

  (二)主要任務

  1.軍民統籌、鞏固提升基礎,保障核心能力任務

  2.優化存量、集聚增量,合理佈局、集約發展

  3.調整結構、豐富形態,強化産業資源控制能力

  4.重點扶持、培育産業集群,推動重大項目落地

  5.加快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

  (三)着力推動實施一批關鍵領域重點項目

  1.航空發動機領域

  2.航空電子系統領域

  3.無人機領域

  4.遙感測繪領域

  5.通用航空領域

  6.衛星通信應用領域

  7.衛星導航領域

  8.衛星綜合應用領域

  9.航空航太材料領域

  10.航空航太技術轉化及應用領域

  四、推進措施

  (一)建立産業協調機制,促進産業體系優化

  (二)營造産業發展環境,提高産業發展品質

  (三)制定優惠扶植政策,增強産業發展吸引力


序 言

  航空航太産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誌,是國家先進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一支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産業。其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産業要素高度集約等特點,技術輻射面廣、産業帶動力強、關聯産業多、産品附加值高、集群效應大,能夠帶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技術産業的發展,是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國民經濟的主導産業。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大力推進航空航太産業發展,以重大産業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依託,積極發揮地方配套産業的作用,基本形成了有序的産業空間佈局,産業結構得到一定優化,産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産業佈局分散、集聚度不高、産業輻射效應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

  未來5—15年,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轉型期和重大機遇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首都經濟圈、建設世界城市、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現軍民融合、二三産融合式發展,都為北京市發展航太航空産業帶來了難得機遇。

  本規劃中的航空航太産業指産業主體參與實施的與航空航太技術産品相關的研發、製造、服務和技術轉化應用等産業活動的總和。本規劃依據《國家航空航太産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訂,指導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發展。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成效

  1.核心能力增強,專業化水準持續提高

  北京現有航空航太研發製造(含核心配套)産業集團總部、國家級研究機構、著名高等院校等20余戶,涉及産業鏈關鍵環節重點單位百餘戶,航空航太專業核心能力單位佔全國50%以上。航空領域,北京市在基礎材料、航空動力研究、航空工藝、機載設備與系統等方面佔有優勢。航太領域,北京市匯集了全國星、箭、彈、船總體設計、核心研發和總裝測試的絕大部分核心單位,在全國佔據絕對優勢;集聚了一批核心配套單位,形成了全産業鏈發展能力。

  經過60多年發展和建設,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核心能力不斷增強,載人航太、衛星應用、空間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發展成效突出,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2.基礎能力提升,産業鏈條快速延伸

  “十一五”期間,航空航太産業主體加快在京設立高端研發機構、擴大研發規模、延伸研發範圍。以航空電子設備與系統、航太動力與材料、航太應用為代表的研發核心力量逐步集聚北京。以航太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為特色的産業鏈條快速延伸,在資訊安全、安防安保、空間生物、節能環保、物聯網、新能源、軟體、氣象工程、特種裝備等民用産業領域形成了一定産業規模。

  3.産業結構優化,産業水準穩步升級

  “十五”以來,全國航空航太産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産業佈局調整迅速,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在全國佈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較大變化。一般製造業和配套能力逐步向全國擴散,高端研發能力逐步向北京集中,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結構呈現以創新驅動為特點的科技産業化特徵,産業總部資源更加集中,高端研發和核心製造能力更加突出,航空航太現代服務業水準不斷提高,對全國産業的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加強。

  (二)存在問題

  1.産業佈局分散,産業聚集度不高

  北京市航空航太企業空間佈局較分散,企業間的協同協作、專業板塊間的融合發展程度一般;産業整體佈局缺乏統籌規劃,産業聚集度較低,産業未來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相對其他産業,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總體規模偏小。

  2.産業項目規模偏小,標誌性工程落戶少

  近年來,大型飛機、新一代運載火箭等航空航太標誌性項目在全國佈局,落戶北京的重大項目單體規模偏小、標誌性工程少,行業帶動性不足。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發展基礎面臨巨大挑戰。

  3.産業輻射作用低,融合帶動效應不足

  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主體技術優勢明顯、技術成果豐富,但産學研用環節銜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慢、技術輻射效應發揮有限;與其他民用産業融合發展成效不明顯,帶動效應不足。

  4.産業資源共用不足,産業選擇受限

  航空航太産業存在資源共用困難、軍民技術標準互通性不足、技術和人才流動性較差等問題,産業選擇受限,造成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鏈不夠完整,關鍵和基礎領域仍存在薄弱環節,産業融合發展能力不足,産業核心競爭能力發展面臨挑戰。

  (三)面臨形勢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北京市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實施意見》將航空航太産業列為北京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領域之一,提出航空航太産業要實現集群發展、集約化發展。加快發展航空航太産業是推動北京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支撐。

  2.建設世界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航空航太産業是建設世界城市高端、高效、高輻射産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品質、保持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帶動首都地區高技術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航空航太産業與區域經濟的融合,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給産業發展帶來了動力,“十二五”時期是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3.空天技術發展迅猛、未來市場規模爆發性增長

  航空航太産業發展面臨重要機遇和巨大市場空間。大型飛機、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帶動航空航太技術迅猛發展。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為通用航空産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預計未來20年中國民航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民用飛機市場。隨着我國航太事業發展,航太器製造、發射、地面設備設施及航太應用服務産業市場需求巨大。

二、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一)發展原則

  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要求,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合理佈局滿足世界城市條件的高端産業要素,重點推進高端産業引領能力、軍民兩用技術創新能力和資源要素互動能力建設;按照國家“十二五”航空航太産業發展規劃,發展具有首都特色的航空航太産業。

  (二)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世界城市要求,依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抓住國家航空航太産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堅持“統籌規劃、軍民融合、優化集聚、重點帶動”,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為契機,結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快發展航空航太高端研發、先進製造與生産性服務業,加快航空航太技術轉化與應用,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促進産業規模快速增長、産業核心競爭能力不斷提升、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

  (三)奮鬥目標

  1.産業經濟規模快速增長

  “十二五”末,航空航太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000億元,實現工業總産值1500億元,工業增加值4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20%以上。

  2.高端製造能力顯著增強

  保持航太“星、箭、彈、船”總裝和整合測試優勢基礎,在航太地面應用系統成套設備領域形成全國領先優勢;實現航空電子設備與系統、航空發動機整機的製造能力,在航空航太高端材料、關鍵系統、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高端製造能力;在高端通用航空飛行器整機製造領域實現突破。

  3.核心研發能力高度聚集

  依託現有的航空航太科研生産機構,打造我國航空航太科學技術國家級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主體;引導航空航太領域相關機構在京擴大研發規模,建設産學研一體化的科技産業化基地,推進技術成果轉化及應用;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吸引航空航太國際知名企業和機構在京設立研發中心。在中關村科學城核心區建設航空航太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代表國際水準的航太器載荷及地面應用系統研發基地,建成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航空等領域的一批高端研發中心,形成國際航空航太合作産業聯盟。

  4.産業結構形態優化升級

  集中發展航空航太領域高端優勢産業,形成“兩區一帶”的空間佈局,即:以中關村科學城為核心的北部高端研發集聚區、以大興軍民結合産業基地為重點的南部高端製造集聚區、順義航空航太産業園為代表的航空航太技術應用經濟帶;重點發展10個新興産業集群;“十二五”末,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基本形成以高端研發為主體、先進製造為核心、總部經濟為引領、航空航太技術應用和服務為支撐的航空航太産業體系。

  (四)遠景展望

  通過10到15年的發展,全市航空航太産業實現年總收入過萬億,成為北京市支柱産業。形成體系完善、創新引領、高端集聚、高效增長的航空航太高端産業形態,成為全國航空航太産業創新驅動發展的策源地、高端産業的重要承載區和輻射全球的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高地。

三、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發展重點

  1.航空領域發展重點

  航空領域重點發展一個核心系統、兩項産業基礎、四種製造能力、五項關鍵技術。

  一個核心系統:航空電子設備與系統;

  兩項産業基礎:新一代航空動力領域、航空材料領域;

  四種製造能力:航空電子設備與系統製造、通用航空器製造、通用航空發動機製造、空中與地面保障設備製造;

  五項關鍵技術:航空電子設備與系統技術、通用航空器總體設計和整合技術、航空發動機技術、通航適航取證技術、航空共性支撐技術。

  以大型飛機、通用航空飛行器、支線飛機、無人機研製生産需求為牽引,集中發展關鍵配套技術與産品,在航空動力、機載電子設備與系統上實現自主配套;開展國際合作和航空轉包生産,積極參與軍貿出口;重點拓展民用材料産業、裝備製造産業、飛機與發動機維修服務業、航空生産性服務業等領域。

  2.航太領域發展重點

  航太領域重點發展一個總體、四大專項、六項産業。

  一個總體:航太“星、箭、彈、船”的總體研發和總裝;

  四大專項: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

  六項産業: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綜合應用、航太材料、衛星遙感測繪、航太技術轉化及應用。

  推進重大專項實施。通過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專項的實施,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帶動基礎和前沿領域的發展,促進航太科技水準的整體躍升。

  着力發展民用航太。圍繞國家對地觀測衛星體系建設,重點發展航太運載器、民用衛星及其應用、先進有效載荷與儀器,支援陸地衛星、海洋衛星、氣象衛星、環境與災害衛星的研發與建設。支援衛星通信領域中的應急通信、廣播宣傳、安全生産、農村信息化、遠端醫療、遠端教育的産業化發展。

  積極發展航太技術應用産業。重點發展資訊安全、安防安保、軟體、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空間生物、氣象工程、智慧交通、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電力和石油裝備、特種裝備等領域。

  (二)主要任務

  1.軍民統籌、鞏固提升基礎,保障核心能力任務

  國防科技工業主體單位是我國航空航太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走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的重要方式之一。依託軍工基礎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十一五”重大工程項目,推動“十二五”國家重點軍工項目在京立項論證和規劃實施,保障基礎研究能力、核心研發能力和高端製造能力持續穩固提升,確保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基礎穩固、技術産品競爭能力增強、資源配置能力提高、産業輻射帶動作用充分體現。

  2.優化存量、集聚增量,合理佈局、集約發展

  按照北京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要求,優化存量、集聚增量,實現集約式發展。加強統籌規劃、引導資源要素在現有空間區域內合理佈局,協調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工程建設,保障國防科技工業核心能力。重點發展以中關村科學城航空航太科技創新基地為核心的北部高端研發集聚區,以大興軍民結合産業基地為基礎的南部高端製造集聚區,以順義航空航太産業園為代表的航空航太技術應用經濟帶。

  依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南部高技術製造帶,充分利用現有基礎條件,重點打造北部通用航空技術研發集聚區和南部通用航空高端製造承載區;依託首都金融功能區和現代服務業功能區,重點打造通航運營服務基地和通航現代服務集聚區。

  3.調整結構、豐富業態,強化産業資源控制能力

  鼓勵産業主體統籌規劃北京地區的資源要素,打造特色産業基地;鼓勵在京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項目,引領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鼓勵産業主體總部在京落戶,打造航空航太總部經濟中心區,強化對全國的決策指導、資源配置和輻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北京服務業資源集聚、市場地位重要和輻射能力強的特點,發展航空航太科技服務業、生産性服務業,佔據産業鏈高端環節、實現價值最大化。

  4.重點扶持、培育産業集群,推動重大項目落地

  重點扶持航空航太産業領域中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産業集團和重點企業,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引領,實施衛星産業快速成長工程、通用航空産業培育壯大工程、航空關鍵系統重點突破工程和航太技術應用示範推廣工程,在衛星應用與服務、北斗衛星産業化、空天資訊技術應用、航空動力與航空電子、通用航空高端研發製造、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吸引一大批産業鏈關鍵環節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5.加快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引導建立航空航太軍民兩用技術輸出渠道,建立技術轉移和産業孵化中心,推動軍用技術成果向民用領域的轉化;支援各類中介機構參與航空航太技術成果轉化,推動建立産業技術成果交易和資訊交流平臺;引導社會力量廣泛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研製、開發和産業化應用;積極推進軍民通用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施,促進軍民通用設計、製造等先進工業技術的合作開發、雙向服務與成果共用。

  (三)着力推動實施一批關鍵領域重點項目

  1.航空發動機領域

  建設航空發動機研發及産業化基地;開展航空重油發動機、活塞發動機、渦扇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産。

  2.航空電子系統領域

  建設航空電子系統與設備的研發、整合和産業化園區;重點發展真空器件、光電探測器件、機載任務電子系統的研發與製造。

  3.無人機領域

  重點發展無人機總體研發、系統整合及關鍵設備製造;集中建設無人機研發中心、發展總裝測試能力。

  4.遙感測繪領域

  建設遙感應用産業基地;發展航空遙感測繪新型載荷研製和産業化;建設無人機飛行器遙感測繪産業化項目。

  5.通用航空領域

  重點發展通用航空器總體優化和整合、通用航空發動機的設計研發、通用航空適航取證技術及服務等;建設通用航空發動機製造園區;建設直升機、公務機等通用航空整機製造基地。

  6.衛星通信應用領域

  建設衛星資源測控體系和衛星通信應用支撐平臺,重點發展數字發行系統、寬頻衛星通信系統、衛星行動通訊系統、衛星應急通信系統等産業化項目。

  7.衛星導航領域

  重點發展衛星導航設備與系統、導航電子地圖、應用終端、品質檢測平臺等的研發和産業化。

  8.衛星綜合應用領域

  建設衛星綜合應用總部基地,發展衛星綜合應用裝備的研發製造、系統整合與測試,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打造衛星綜合應用服務示範推廣基地。

  9.航空航太材料領域

  重點發展航空複合材料及構件、先進鈦合金精密成型件、航空發動機粉末盤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産業化;發展航空航太專用材料的研發和産業化。

  10.航空航太技術轉化及應用領域

  重點發展資訊安全、安防安保、軟體、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空間生物、氣象工程、智慧交通、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電力和石油裝備、特種裝備等領域的産業化項目。

四、推進措施

  (一)建立産業協調機制,促進産業體系優化

  立足環渤海經濟區域、依託首都經濟圈,充分利用周邊環境和配套資源佈局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要素;加強與天津、河北和遼寧等省市的聯合合作,建立區域性的産業發展協調機制,統籌規劃編制、政策制定和項目協調,引導産業資源合理配置,不斷優化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結構和空間佈局。

  (二)營造産業發展環境,提高産業發展品質

  支援産學研用聯合,鼓勵與國外優勢企業合作,引導建立高端研發中心、工程中心和多元化産業實體;支援培育以産業發展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牽引的創新驅動型産業集群。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投入,廣泛吸引國內外企業在京發展航空航太産業;支援民口企業參與航空航太領域的重組、改造,擴大橫向聯合基礎;引導産業資源整合、重組、改制,持續壯大産業基礎、優化區域産業發展環境。

  (三)制定優惠扶植政策,增強産業發展吸引力

  積極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充分利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各項優惠政策支援北京市航空航太産業發展;積極組織協調,在産業扶持、科技創新、財政支援、人才引進、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大對重點單位和重大項目的支援力度,在行政審批、政府採購、資訊交流、金融服務、資質認定、綜合配套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援。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