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市財政局局長吳素芳受市人民政府委託,向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作了《關於北京市2018年市級決算草案的報告》和《關於北京市2019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一、2018年“四本預算”總體執行較好,切實發揮了財政政策資金引導調控、支撐保障等方面作用,財政管理工作連續第三年獲國務院通報表彰。
本市積極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年為企業和社會減輕稅費負擔約400億元,釋放市場活力,優化了首都營商環境。在減稅方面,落實增值稅減稅政策,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範圍,實施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等個人所得稅改革政策。在降費方面,清理涉企收費,實行收費目錄公開,全部取消地方自行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停徵水資源費、排污費,在地方許可權內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繳費上限等。
發揮財政政策資金引導作用,促進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建立市區“1+6”專班機制,深化財源分析,提高財稅政策的針對性。積極支援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設立總規模不低於200億元的科技創新基金。發揮北京高精尖産業發展基金引導作用。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小微企業累計貸款規模達到186.0億元,涉及企業1.2萬戶。拓展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購買服務範圍。積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納入財政部平臺管理的項目品質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發揮財政兜底保障作用,繼續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用於民生方面的投入佔比保持八成以上。推動全市新建、改建、擴建幼兒園152所,新增學前教育學位3萬個。促進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健康發展,穩步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分類改革試點。優化天壇醫院、友誼醫院通州院區等醫療資源佈局,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新建和規範提升生活性服務網點1510個。此外,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污染防治、文化體育等民生領域也取得明顯效果。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控制行政成本。市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5.2億元,比年初預算下降35.3%。其中:因公出國(境)費用1.1億元,下降31.2%;公務接待費0.1億元,下降62%;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維護費4.0億元,下降34.8%。
深化預算管理改革,提升財政管理水準。強化資金統籌,提高國有資本收益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打通存量資金與當年預算資金渠道,將新增債券資金作為年度預算資金的重要補充。優化轉移支付結構,進一步增強各區可統籌財力。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探索完成學前教育等兩項績效成本預算改革試點,拓展財政績效評價範圍。
強化財政風險防控,加大信息公開。嚴格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進一步完善債券項目市區聯審機制。明確PPP項目合規性管理負面清單,加強項目入庫審核和出庫調整。加大預決算公開力度,所有市級部門預決算和績效評價自評報告全部公開,推動重點支出和重大投資項目公開,並首次公開政府購買服務預算。積極推進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工作。首次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本市國有資産管理綜合報告和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産專項報告。
二、2019年上半年,全市財政收支總體符合預期,財政資金對全市重點工作的支撐保障作用顯著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70.9億元,下降2.5%,完成預算的52.7%。總體來看,上半年全市財政收入運作總體符合預期,若將減稅等因素還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保持在合理區間。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運作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減稅降費效果持續加大,與減稅政策相關稅種增速放緩,全市地方級稅收收入完成2728.1億元,下降3.4%,較上年同期回落10.2個百分點。二是受減稅降費等多重因素影響,重點行業財政收入走勢分化,其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和製造業均受減稅因素影響增幅有所下降。三是重點財源企業財政收入支撐作用穩定,新設企業貢獻提高,本市前100名重點財源企業財政收入增長11.2%,在京世界500強企業財政收入增長12.2%,新設企業財政收入增長10.5%。
在收入面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財政部門統籌資金聚焦全市中心工作,保障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主要用於:加快推進高精尖産業重大項目培育落地、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城一區”建設、基礎科學研究建設。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支援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學前教育學位,落實社會保障政策,促進城市建設與管理,優化城市功能品質。支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生態保護機制。
同時,財稅改革穩步推進。一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最大限度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二是深化改革提升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範化;三是全面加強財政風險防控,完善財政運作安全的管理機制。
三、2019年下半年,市財政全力實現年度財政重點工作任務,為服務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提供有力支撐。
下半年要抓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強化財源建設,增強財政收入高品質發展動力,繼續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不斷優化對企服務,做好財源培育工作;二是加強績效管理,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樹立政府“過緊日子”思想,強化財政支出成本控制,加強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結果應用;三是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助推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發揮財政政策引導作用,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四是防範政府債務風險,強化預算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