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市財政局局長吳素芳受市人民政府委託,向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會議作了《關於北京市2017年市級決算草案的報告》和《關於北京市2018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一、2017年“四本預算”完成情況較好,預算執行取得積極效果,預算管理工作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表彰
全市財政收入實現穩定增長,收入品質不斷提高。“四本預算”完成目標。其中,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430.8億元,增長6.8%,超過年初預期。從全年運作情況看,主體財源較為穩固,高端製造業、資訊服務業等行業支撐作用明顯,高新技術企業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力量。
統籌資金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力度不斷加大。重點支援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大城市治理力度、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等五個領域。
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首都經濟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有效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落實“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近400億元。完成環保稅、水資源稅改革。成功申請到32項涉奧稅收優惠政策。制定《財政支援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支援各區優化經濟結構。在生態建設等12個公共服務領域推廣PPP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首都建設。
嚴格控制行政成本,“三公經費”支出持續下降。我市繼續堅持落實中央厲行節約的各項要求,2017年市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6.63億元,比年初預算下降28.6%。其中:因公出國(境)費用1.06億元,比預算下降30.8%;公務接待費0.17億元,比預算下降53.7%;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維護費5.40億元,比預算下降26.9%。
財稅改革持續深化,財政管理水準不斷提升。優化轉移支付資金結構,增強區級可統籌財力;完善差異化轉移支付政策,引導各區落實區域功能定位,推動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全面深化預算績效管理,出臺深化項目支出績效預算管理改革的27條意見;以公開促績效,實現“擺數字”向“明績效”轉變。切實防控財政運作風險,加快推進融資平臺轉型,嚴格政府債務限額管理,有序實施存量債務置換。
二、2018年上半年,全市財政收支情況良好,財政資金對全市重點工作的支撐保障作用顯著
上半年,全市“四本預算”總體執行情況較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253.3億元,增長7.2%,完成預算的56.2%,超時間進度6.2個百分點,市區兩級收入均實現“雙過半”。上半年我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運作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稅源基礎不斷穩固,帶動稅收收入逐漸企穩回升,在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企業經營效益提升等因素帶動下,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三大主體稅種保持較快增長。二是高精尖經濟帶動作用明顯,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資訊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呈現快速增長,對全市財政收入增收貢獻率達53.1%。2.5萬戶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對全市收入增收貢獻率達46.1%。三是財政收入品質較高,上半年我市稅收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為86.8%,在全國位居前列。
在收支進度較好的同時,財政資金髮揮了對全市重點工作的支撐保障作用。一是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支援部分教育、醫療資源優化佈局疏解等項目建設。二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促進“三城一區”創新發展,注資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方面。三是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打好首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首都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支援黑臭水體治理等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四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轉,提升城市管理品質,支援各區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軌道交通、綜合交通樞紐、微迴圈道路等建設。五是推動公共事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財稅改革穩步推進。一是持續優化促進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的財稅政策環境,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上半年新增減稅30億元,制定進一步提升納稅便利度等優化營商環境的所有政策。二是加快健全提升財政資金效益的政策體系,在全國率先試點績效成本預算改革,創新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保障方式。三是全面強化保障財政運作安全的財政管理機制,市區兩級開展政府債務全面自查,合理安排2018年新增566億元政府債務,集中開展PPP項目清理清查。
三、2018年下半年,市財政全力實現年度財政重點工作任務,服務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下半年工作重點主要包括:一是確保完成全年收支目標。完善財源建設和收入管理工作機制,密切關注主要稅源、重點行業以及減稅降費的情況。加快支出進度,集中財力保障全市性重點工作等重點領域支出。二是提升收入增長內生動力。認真落實個人所得稅改革等減稅降費政策和我市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切實抓好科創基金等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的管理,為市場主體減負增效。三是提升財政投入的品質和效益。加快推進績效成本預算試點,加強轉移支付資金績效管理,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加快推進市與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啟動2019年預算編制工作。四是防範財政資金運作風險。加強新增和存量債務管理;結合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工作,堵塞預算管理漏洞;開展PPP項目財政支出責任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