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舉辦期間,3月30日,“民間智慧·共用科創”平行論壇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行。從論壇獲悉,截至2024年底,北京科技型企業已突破85萬家,其中2024年新設立的科技型企業有11萬家,相當於每天有超300家科技型企業在京成立。
如今,全球科技治理正經歷深刻變革,社會組織在搭建跨國對話平臺、推動技術規則共商共建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而被業內普遍認為是全球科技治理中的重要柔性力量。
“形式多樣的民間科技合作能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相關負責人建議,北京作為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要鼓勵和支援民間組織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走出去,同時引入國外先進的理念和高技術成果,為雙方架起互學互鑒的橋梁。
德國籍專家羅伯特·沃爾夫岡·索林格就民間科創新動能這一議題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世界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因素造成的衝突時有發生,但多種文化的組織也更容易産生多樣性的觀點和思想碰撞,這恰恰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一帶一路”商事服務中心主任王麗從法律層面闡述了民間組織、民營企業應該如何合作共同促進科技創新。“國際科技合作迫切需要法治護航。”她説,當前,環境惡化、戰亂、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加劇,技術壁壘與標準衝突致使國與國的知識産權保護差異顯著,國際科技合作受到法律政治安全等多重風險壓力。
目前,中國持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簽署118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牽頭髮起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推動知識産權保護等。(鹿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