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負責迎賓的人形機器人與人們揮手互動。(金瑤 攝)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新聞中心設置非遺體驗區,展示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魅力。(金瑤 攝)
3月26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準備就緒。吉祥物“小關”在主會場門前歡迎與會嘉賓。(王海欣攝)
數字孿生書法機器人體現了模擬學習與演算法優化的結合,其倣生設計和生物特性使其在文化傳承和實用場景中具有潛力。(金瑤 攝)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的“小關文創”區域,機器人為顧客取貨、送貨。(金瑤 攝)
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的AIGC互動體驗區,人們可以生成專屬的科技創新小視頻,參與“我為中關村論壇代言”活動,生成的視頻會在這棵科技“樹”上輪番呈現。(金瑤 攝)
AI中醫問診設備吸引參觀者親身體驗。(金瑤 攝)
借助人工智慧同傳系統,演講者可以用多種語言同步;上百台機器人活躍在迎賓、交流等環節,成為嘉賓的智慧助手;會議全流程智慧化升級,與會者擁有無感通行的參會體驗……3月26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組織媒體探館活動。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表示,本屆論壇年會不僅搭建了科技交流平臺,更成為新技術、新産品的“試驗場”,深度融合具身智慧機器人、綠色低碳、人工智慧大模型等前沿科技,營造了“科技無處不在”的氛圍。
“科技辦會”是中關村論壇長期堅持的特色理念。2025年,人工智慧技術在會場上隨處可見。主會場中廳,一棵巨大的“樹”上,展示着與會者經過人工智慧大模型處理的肖像,大模型提供了三山五園等文化元素、新質生産力等科技元素的背景,體驗者可以選擇喜愛的背景合成靜態圖片或動態視頻。這個項目也同步開放線上入口,即使無法來到論壇年會現場,公眾也可以隨時體驗。
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嘉賓,借助人工智慧同傳系統就能順暢交流。“AI翻譯官”除了能提供實時文字翻譯服務,還可以利用聲紋識別和語音擬合技術。“例如,一位嘉賓用英語在臺上演講,後臺的大模型可以學習他的聲紋特徵,再用他的原聲輸出中文內容。與會者在同傳耳機中聽到的,就是這位嘉賓的‘中文演講’了。”中關村國際會展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徐若華介紹,論壇年會暖場片、成果發佈片等視頻,均借助人工智慧技術生成。
“智慧”是本屆論壇年會的關鍵詞之一。2025年論壇年會全面使用電子證件,與會人員進場時,安檢門上方螢幕自動顯示其即將參加活動的會場位置等資訊;座位管理也實現智慧化,智慧服務覆蓋了從入場到落座參會的全流程。依託開源大模型打造的“中關村論壇智慧體”2025年再次上崗,與會者可以與它進行對話,能滿足論壇年會相關問題的諮詢、導覽、日程查詢等需求。
來自十余家企業的上百台代表性機器人活躍在論壇年會的各個角落,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智願者”,營造“機器人無處不在”的科技氛圍。
綠色低碳理念貫穿會場搭建全程。據介紹,會場搭建和佈置全面使用可迴圈利用物料,印刷品和文創産品均採用可回收材料。在休息區,“紙椅子”的關注度頗高,一些區域還使用了可回收的紙質圍擋。“它們像手風琴一樣,平時可以疊在一起,也能拉開擺成所需的造型。這些産品的原材料都可以回收,踐行我們綠色辦會的理念。”徐若華説。
本屆論壇年會的新聞中心提供了科技感十足的産品,供媒體記者借用。一款能實現實時翻譯的“眼鏡”,是記者工作的得力助手。受訪者用英文表達時,採訪者的視野中就能實時顯示翻譯字幕,提升工作效率。(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