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打造科技館之城,全市率先推行電力工程“零投資”,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平均0.9公里的充電服務半徑,在智慧網聯汽車領域實現了多個“全國首個”……一心一意促營商環境改革,北京經開區在全市乃至全國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亦莊特色”的改革舉措,當好高品質發展開路先鋒。
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高精度地圖製作將完成
“在我印象中,自動駕駛是屬於未來的,如今,卻在北京經開區成為了現實。”北京經開區居民杜麗娟説。
送生鮮外賣的是美團的自動配送車,送快遞的是京東無人配送車,賣早、午餐的是新石器的無人零售車,還有人們日常出行打的是Robotaxi,當前,在北京經開區,自動駕駛的商業落地已經惠及人們生活。
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首單落地、國內自動駕駛卡車首上高速、全國首個“方向盤後無人”Robotaxi訂單“誕生”……這些都是北京經開區加快促進智慧網聯汽車産業發展,系統構建適度超前的“2+5+N”先行區政策制度體系的成果。
依託兩大頂層設計文件,北京經開區從環境、速度、車型三維立體模型衍生形成五大類管理體系,匹配N項基礎支撐措施,覆蓋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範應用、商業運營服務等諸多階段。不僅如此,北京經開區還在60平方公里核心區域內開展高精度地圖採集製作及服務發佈工作,面向智慧網聯汽車使用,整體要素覆蓋範圍大於100個,相對精度可達20cm。目前,該採集製作等基礎工作已完成,待各項調試工作結束後,高精度地圖可通過30余個服務介面,為雲控平臺數字孿生、自動駕駛場景、交通管理、自動駕駛車輛監管等應用場景提供地圖基礎數據支撐。
全國首個科技館之城建設:78家企業科技館已加入
“這裡不僅僅是一家專注于花草文化的書店,更是全北京獨一無二的德國花草茶博物館。”在德國花草茶博物館,家住北京經開區的大學生侯子宇説,打卡區內的科技館,已經成為他在暑期的必選活動。
北京經開區通過發佈首批旅遊精品線路、搭建“科技館之城”融合發展平臺、開展科技館之城“科學課堂”研學項目、推動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製作系列宣傳片,加強媒體聯動宣傳等舉措,成功打造“全市首個工業科技旅遊示範區”。
2021年經開區首批整合50家企業、區內博物館和文旅資源開展“科技館之城”建設,工廠、實驗室變身展廳,一線科研工作者、工程師化身講解員,將高新企業的尖端技術轉化為豐富的科普體驗,全年總接待量突破八萬人,完成了500名學生“科學課堂”首次研學活動。
2022年,北京經開區正計劃完成第二批50個主題展館的建設工作,包含數字化體驗、健康生活體驗、繪畫藝術體驗等在內的多家企業科技館。預計年底,經開區“科技館之城”的展館數量也將擴容至100個。截至目前,共計78家企業科技館納入“科技館之城”建設工作體系,這其中包括全國首家向公眾開放的工業級無人直升機主題展館、全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園區、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應用測試基地等。
企業居民用電網路建設:紅線外電力工程擴至新城範圍
大幅提升供電可靠性、大幅提升服務便利性、大幅節省用戶投資……這些都是用戶紅線外電力工程“零投資”帶來的利好。2021年以來,北京經開區試點開展企業紅線外電力工程土建+電氣“零投資”,試點區域由北京經開區60平方公里擴大到亦莊新城225平方公里。
目前,用戶紅線外電力工程“零投資”改革已完成國汽(北京)智慧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集創北方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等5個項目,累計節省企業投資4780萬元。
為了穩穩托起用電的“便民服務圈”,經開區啟動“千樁計劃”,打造全市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出行示範區,解決居民充電“最後一公里”難題,目前已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平均0.9公里的充電服務半徑,在部分充電車位建設智慧地鎖,僅限新能源汽車停放充電,解決了油車佔用充電車位難題。此外,打通了充電結算平臺和停車收費平臺,實現充電預約功能,真正實現新能源汽車“來之即充、出行無憂”。
“亦企服務港”服務體系建設:企業訴求解決率達99.6%
“有了亦企服務港,我們就像有了‘娘家人’,遇到問題再也不會求助無門了!”這是北京經開區企業共同的心聲。
通過“吹哨報到”、績效考核、工委領導雙調度、基層黨組織書記接待日等機制,主動走訪了解企業訴求、宣傳惠企政策,幫助企業協調各類資源,同時,主動為企業辦理黨務業務,舉辦各類活動,建立政府與企業間、企業與企業間的聯繫,在園區內就近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亦企服務港”建成運作11家,實現亦莊新城企業服務網路全覆蓋,共走訪企業4496家次,收集企業動態資訊476條,報送企業擴産經營、新産品研發、成功上市、遷入遷出等有價值動態資訊176篇。通過問需于企,收到企業訴求1754件,其中“亦企服務港”內辦結1595件,協調部門解決159件,解決率達99.6%,有效營造了政企溝通“零距離”、企業辦事“零障礙”、為企服務“零投訴”的營商氛圍。
審批制度改革建設:業務辦理邁向極簡化
隨著北京經開區審批制度改革的推進,審批業務的辦理向極簡化邁進。一個審批場景,一個審批師一次就能完成辦理?這樣優質的審批服務已經在北京經開區“準入準營”和“工程建設”全領域得以實踐。
什麼是首席審批師制度?即通過壓減審批層級、壓實主體責任、推動責任前移,首席審批師對審批結果終身負責,用專業化的審批服務和最優化的審批流程節約市場主體辦事時間,提升辦事滿意度。該制度的實施通過再造審批全流程、壓減審批層級,將審批跨領域、全環節納入“一人終審”範疇。讓企業辦事從“逐項辦”變為“一人辦”,讓更多的場景和事項從多級審批變為了“即時辦、馬上辦”。
為保障首席審批師相對獨立行權,北京經開區從遴選程式、文件配套、制度支撐等各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保障機制。此外,首席審批師在上崗前組織一對一廉政談話,在業務辦理過程中,實行“一事一碼、全程留痕”,對辦理事項開展公開監督,全節點效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