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期海報
把種子送進太空培育,把藥物送進太空優化,把機器人送進太空“修衛星”……隨着航太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星空的夢不斷迭代,從“遙不可及”到“觸手可及”。
跟隨“新質生産力看北京”——衛星網路集中採訪,我們一起來探索星空。
千錘百煉造衛星
在無垠的宇宙中,衛星作為穿越星空的信使,承擔着地球與太空之間資訊橋梁的重任。而一顆衛星出爐需要經歷多少鍛造工序?
這個佈滿“釘子”的房間,不是抽象的裝置藝術,而是被稱作“微波暗室”的試驗場所,專門用來做電磁相關測試。這些尖錐狀的“釘子”是吸波材料。借助蜂窩狀吸波材料和其獨特的棱錐造型,可以弱化並吸收散射到墻面的測試電磁波,避免測試電磁波二次反射向待測對象而構成雜波干擾。微納星空副總經理張又升介紹,衛星天線的測試方案通常在這樣的微波暗室進行。就像是為天線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與驗證,確保衛星天線在軌期間能準確無誤地傳輸信號。
眼前這個大罐子是熱真空實驗設施,被張又升形象地比作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而衛星就像孫悟空,需要被送入“煉丹爐”進行一番鍛造。這個設施是為了模擬衛星在太空運作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真空以及高低溫劇烈變化的情況,確保衛星在這種惡劣環境的運作過程中不會發生損害。如果在測試過程中發現異常可以快速找出原因,然後進行不斷的優化改良,直到最後通過各種指標。
除了以上測試,還需要經歷振動等層層測試,一顆衛星才能“閃亮登場”。坐落在北京昌平的微納星空先進裝備實驗室裏,技術人員正在進行這樣的衛星測試實驗以及研發製造。“我們正在研發的這款2噸級別的商業遙感衛星,預計2026年完成發射。”微納星空副總裁周鑫介紹。
微納星空是國內最早一批以衛星製造業務為核心的高端衛星製造企業,也是目前國內極少數可研發2噸級別的商業衛星製造公司。截至2024年9月,公司已成功發射25顆衛星,涉及窄帶低功耗通信、寬頻網際網路衛星通信、中高解析度光學遙感、高光譜紅外遙感、高解析度合成孔徑雷達和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多個領域。
“放風箏的人”
在商業航太測運控企業航太馭星的衛星測控指揮中心,大螢幕上不斷閃爍,顯示着正在進行的衛星數據接收。通過從浩瀚太空中傳來的信號數據,一顆顆衛星就這樣與萬里之外的地球保持着聯繫。航太馭星佈局的衛星地面站網,可以讓星地數據交互間隔時間從過去的8個小時以上,直接縮短到1個小時以內,極大地提高了衛星數據獲取的實時性。
“衛星和火箭運營商就像放風箏的人,測運控系統就如同手裏的那根線,保證風箏不失聯。”航太馭星副總裁曹夢説。在商業航太産業鏈中,衛星測運控是重要一環,影響着衛星發射後能否成功執行任務。如果沒有這根風箏線,風箏要麼飛跑,要麼墜地。隨着衛星發射數量增加,對測運控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航太馭星正是這樣應運而生的商業航太測運控企業。他們致力於建設全球化的商業航太基礎設施,為全球航太用戶提供火箭發射測控、衛星測運控、載荷數據接收、遙感衛星定標、空間碰撞預警、航太數字化應用、航太科普推廣等服務。目前,公司已建成了包含60余套地面站在內的全球化的衛星地面站網和綜合定標場,在國內商業航太測運控領域處於領先位置。
曹夢還透露,公司旗下子公司三垣航太預計將在2025年二季度發射在軌操作試驗系列任務的首發星——西垣0號衛星,目標是完成基於柔性機械臂的在軌操作試驗,未來5年將有望實現把機器人送進太空“修衛星”。
航太馭星正用堅實的技術創新和全球化佈局,將“讓衛星更好用、讓衛星更易用”的願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厚積薄發,馳騁星河
當前,商業航太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北京積極落實中央相關要求,將發展商業航太融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北京的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支援和加強商業航太領域技術創新,加快打造商業航太産業高地。
航太馭星為全國一半以上商業衛星提供在軌運管服務,銀河航太構建起我國首個低軌寬頻通信試驗星座——“小蜘蛛網”,中科星圖聯合空天院整合國內首款遙感垂域大模型“空天·靈眸”,可線上完成分鐘級天臨空地海多圈層資訊精準智慧分析計算……在衛星網路方面,北京已形成全國衛星製造産業鏈最全的聚集區,整星研製能力全國領先。目前,北京已聚集商業航太領域企業超300家。北京的商業航太,涵蓋了運載火箭、衛星製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産業鏈,産業鏈條國內最全,初步形成了“南箭北星”的格局。
下一步,北京將佈局開展有組織的科技攻關,開展重大共性技術平臺共建共用,深化“南箭北星”産業空間佈局,協同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業航太創新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