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創新“千里馬”跑出高品質發展“加速度”

日期:2022-03-11 07:4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讓科技創新“千里馬”跑出高品質發展“加速度”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科技創新的意義和價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重要。“卡脖子”領域如何突破、成果如何加快轉化、哪些體制機制障礙亟待被破除……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立足本職、建言獻策,助力科技創新“千里馬”跑出高品質發展“加速度”。

  關鍵詞:基礎研究

  邱勇代表:對大學基礎研究給予長期穩定支援

  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感觸很深,“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為國家戰略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高水準研究性大學要積極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邱勇説,很多技術研發及技術應用的競爭實際上是基礎學科實力的比拼,很多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往往依靠基礎研究的積累和突破。“要以長遠目光、充分耐心而不能以短期的、預設的應用價值來評價基礎研究,要突出原創導向、遵循科學規律,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大學在推動基礎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邱勇介紹,大學既具備關注長遠、人才聚集、學科齊全的獨特優勢,又是學科交叉匯聚的地方。學科交叉點往往是新的知識增長點、新的科學前沿,是最有可能産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他建議進一步發揮一流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對大學的基礎研究給予更加長期穩定的支援。

  教師的水準決定了一所大學的辦學水準。邱勇提出,大學要持續提升師資品質,鼓勵和支援教師開展基礎性、前瞻性、非共識、高風險、顛覆性研究工作,對基礎研究人才進行專門支援。大學要優化資源配置,長期穩定支援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給予他們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

  突破“卡脖子”問題,是當前科技創新的難點。邱勇呼籲科研工作者們以“主動請纓”的責任擔當、“打虎上山”的大無畏氣概,堅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敢於跨過科技創新領域的“鴨綠江”。他建議堅持全國一盤棋,在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同時,加強科技前沿領域戰略部署,積極發展長板,避免未來産生新的“卡脖子”問題。

  關鍵詞:積體電路産業發展

  鄧中翰委員:緊抓後摩爾時代機遇

  隨着晶片設計及工藝製程越來越小,逐漸接近原子的尺度,晶片性能提高逐步放緩,晶片製造工藝提升越來越困難,晶片發展進入到“後摩爾時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建議,聚焦後摩爾時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進一步強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對核心晶片研發創新的支援,推動我國積體電路技術和産業突破性發展。

  “近年來,在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下,我國積體電路産業取得長足進展,為進一步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鄧中翰看來,積體電路産業進入後摩爾時代,在設計、材料和設備等方面將面臨多重瓶頸。同時,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期,為我國奮起直追、加快縮小與技術先進國家的差距帶來了希望。

  “為支援後摩爾時代晶片産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我國已將積體電路産業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啟動了‘後摩爾時代新器件基礎研究’計劃。”鄧中翰認為,“智慧摩爾技術路線”是應對後摩爾時代挑戰的一個重要選項,即借鑒人腦的機制,通過演算法的升級以及晶片架構的更新,形成更加智慧的計算,從而進一步提升資訊處理能力,達到最優的性能功耗比。

  “積體電路技術和産業的突破性發展關乎‘國之大者’。”鄧中翰建議,比照美歐日韓近期超常規政策舉措,儘快研究出臺更有支援力度的政策措施,始終“抓住不放、實現跨越”。繼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擴大國家積體電路産業投資基金投資規模,加快科創板對核心晶片及垂直域創新企業上市融資步伐。

  關鍵詞:專利體系

  馬一德代表:以高品質專利供給引領創造新技術需求

  專利擁有量的多少標誌着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總體實力,也是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公管學院、知識産權學院教授馬一德看來,我國專利領域仍然面臨關鍵産業和核心技術專利佔有率不高、專利維持時間短、專利轉化程度低等結構性短板。

  “為加快‘卡脖子’領域的科技研發,充分保障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我國亟須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和競爭力的專利體系。”馬一德説。

  “及時調整專利供給結構,這是專利有效支援科技創新並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基本路徑。”馬一德建議,以高品質專利供給引領和創造新的技術需求,提升專利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技術需求的適配性。“要擠掉專利申請環節中的‘水分’,去掉專利審查過程中不必要的‘庫存’,將專利審查資源集中到最需要的産業和領域,尤其要杜絕專利無效制度被濫用和過度泛化的現象。”

  精準合理分配專利保護資源也是關鍵一環。馬一德提出,在分配專利保護的行政和司法資源時,要適當地“損有餘而補不足”。根據産業基礎、産業鏈、創新鏈的需要合理分配保護資源。“要‘輕重有別’,將最優質的保護資源向高技術産業和産業鏈傾斜。同時,對於電子通信、生物制藥等知識産權密集型産業的市場競爭,也要謹防濫用知識産許可權制、排除競爭等現象的發生,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尋求創新活動中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點,不斷完善公平、自由、開放、透明的市場競爭機制。”

  關鍵詞:成果轉化

  程靜委員:建設一站式“中試測試實驗室”

  “建設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才能提供高品質的科技供給。”全國政協委員、中關村智造大街CEO程靜建議,圍繞核心産業建設一站式“中試測試實驗室”,並支援其申請全國新型研發機構,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深耕科技企業一線多年,程靜調研發現,“科技成果通過中試産業化,成功率可達80%,未經過中試則成功率只有30%。”她認為,中試服務平臺是推動技術和工藝商業化的必經過程,是創新成果向生産領域轉移的重要抓手,更是鑒定和評價科技成果價值的最佳手段。

  程靜建議,各地圍繞核心産業建設一站式“中試測試實驗室”,建立“技術研究+二次技術研發+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生命周期創新生態鏈,並推動技術的中試成果先行先試。

  在中試製度創新方面,程靜建議,有關部門給予中試技術標準認定的綠色通道,以企業標準推動國家標準的改變,讓新技術快速産業化。

  如何打通技術應用到市場産品化最後一公里?程靜説,應加強源頭專利技術和開放公共的顛覆技術的市場化應用,鼓勵跨學科跨領域交叉創新,加強知識産權保護。鼓勵原創技術創新,建設區域産品交易市場聯盟,推動技術交易互聯互通。(高枝 武紅利 范俊生 孫奇茹)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