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國:人工智慧不會改變金融的底層邏輯

日期:2025-06-27 10:55    來源:新華社

分享:
字號:        
  • 222
  • 222

斯坦福大學商學研究生院James Irvin Miller金融學講席教授何治國

斯坦福大學商學研究生院James Irvin Miller金融學講席教授何治國(受訪者供圖)

  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下,數據要素、平臺經濟、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等成為政策制定者和産業參與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斯坦福大學商學研究生院James Irvin Miller金融學講席教授何治國指出,人工智慧正在不斷刷新人們對技術邊界的認知。他就數字經濟的本質邏輯、數據要素市場的制度構建、AI與金融的邊界關係等話題發表見解。

  新華網:您怎麼看中國在數字經濟發展上的路徑,有哪些特點?

  何治國: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有後發優勢。在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中,中國通過快速學習和局部創新,取得了很快的進步,這種路徑在數字經濟中也有體現。

  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就是移動支付。中國人現在習慣在手機上支付、轉賬,整個金融基礎設施早就支援了。中國從IT到移動應用,再到平臺經濟的發展,都體現了制度與技術之間的協同推進。

  新華網:您如何理解數字經濟的本質?

  何治國:我個人更傾向於把“數字經濟”理解為數字技術與經濟活動的深度融合過程。它不只是用了數字工具,而是通過技術手段對原有經濟活動進行重構。最關鍵的一點是,所有的經濟環節被數字方式串聯起來,實現了效率的極大提升。

  比如電商平臺,它不是簡單地把商店搬到線上,而是通過演算法優化、數據驅動、實時配送、信用體系等一整套機制重構了零售鏈條。

  新華網: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越來越普及,它能進入金融的核心嗎?

  何治國:它不能改變金融的核心邏輯,但可以重塑週邊機制。金融最本質的功能是資金配置和風險對衝,這兩個邏輯不會因為AI而改變,但AI可以讓這些環節變得更高效。比如現在的理財推薦、信用評估、客戶服務都已經高度智慧化。

  新華網:您怎麼看“數字鴻溝”的問題?尤其在金融和數字服務方面,不同群體之間會不會出現新的不平等?

  何治國: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錯。現在就連偏遠地區的信號覆蓋也基本實現了,智慧手機、移動應用已經變成全民工具。可能的確存在一些因年齡、受教育水準帶來的使用差異,但這更多是“習慣性”問題,而非制度性壁壘。反而是數字工具本身讓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便捷服務,起到了“普惠”的作用。

  新華網: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您覺得“數字友好型城市”應該具備哪些特徵?

  何治國:“數字友好”是系統工程。它要體現在市民體驗上,也要體現在産業支援上。一個真正的“數字友好城市”,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數據基礎設施完善、數字治理機制透明、企業創新空間充足、用戶服務體驗流暢,同時還要注重個人隱私保護,這才是一個良性生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