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中國數字經濟的應用突圍與平衡之道

日期:2025-06-27 10:45    來源:新華社

分享:
字號:        
  • 1111
  • 1111

  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狂飆突進中,中國數字經濟以龐大市場規模和多元應用場景成為全球矚目的增長極。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圍繞中國數字經濟的現狀瓶頸、突破路徑與平衡邏輯,從數字金融的創新實踐到AI技術的應用邊界,從全球化競爭策略到城市治理中的數字鴻溝,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新華網:您長期關注數字金融領域,目前哪些應用較為成功?未來還有哪些提升空間?

  黃益平:數字金融的三大成功領域包括:智慧客服,通過應用人工智慧技術使效率與品質顯著提升;移動支付,依託反欺詐演算法和大數據,規模與效率全球領先;數字信貸,通過大數據和AI演算法,可以將不良率控制在低位。

  此外,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雙刃劍”效應需警惕:一方面提升數據處理、市場預測、客戶服務和風控能力;另一方面,單一模型可能引發市場共振,加劇風險傳導。

  新華網:數字經濟的 “三升三降” 效應對城市治理提出了哪些新挑戰?

  黃益平:所謂的“三升”就是擴大規模、提高效率、改善體驗。過去很多服務基本上都是靠門店,現在用了數字化平臺,商家面對的客戶量一下子就廣了。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客戶都是幾億甚至十幾億的量級,這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三降”就是降低成本、控制風險、減少接觸。數字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典型應用如交通導流,可緩解擁堵。但“三升三降”也會帶來數據隱私與效率平衡、演算法透明度與公平性、基礎設施依賴風險、數字鴻溝等多重挑戰。

  新華網:目前看,國內數字經濟尚未完全發展滲透,為何開始強調數字經濟企業“走出去”?

  黃益平:國內市場仍有縱深,如智慧投顧、農村數字金融等領域待開發。但“走出去”與國內發展並非不能相容,國際競爭可倒逼企業提升技術水準,同時為國內創新提供新思路,形成“內外迴圈”的良性互動。而且,中國數字經濟企業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力。我們有規模效應與技術落地經驗,龐大內需市場助力企業快速驗證商業模式,如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的成熟經驗可複製到海外。另外,能在中國市場生存的企業,往往具備較強的技術與風控能力,易獲海外市場認可。

  新華網:您對中國數字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有何期待?

  黃益平:我們很難精確預測技術演進路徑,但可確定的是,人工智慧將滲透至經濟各環節,推動中國走向“高度數字化、智慧化的經濟形態”,並可能在應用端保持全球領先。

  新華網:數字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應聚焦哪些方向?

  黃益平:核心在於跨學科能力。經濟、金融、管理等傳統學科仍具價值,但需與AI技術深度融合。例如,金融專業學生需理解演算法原理,管理人才需掌握數據驅動的決策邏輯。高校應加強交叉學科建設,培養“技術+業務”複合型人才,避免陷入“純理論”或“純技術”的單一維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