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療科技創新引領健康未來
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位於首鋼園3號館的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以“科技賦能健康 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聚焦科技與創新,吸引了大量專業觀眾參觀。
線下參展企業及機構達到108家,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佔比36%,招展率100%,國際化率超過30%……2023年的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面積達7700平方米,設置核心公益展區、高新企業展區和傳統中醫藥三大展區,全面呈現公共衛生服務、生物醫藥創新、數智醫療、智慧康養及傳統中醫藥等領域高品質發展成果,多角度、全方位呈現健康衛生領域的創新能力及高品質發展新成就。
展商在展示一台數字中醫循經治療機器人。(武亦彬 攝)
老字號同仁堂現場展示安宮牛黃丸的製作技藝。(鄧偉 攝)
展商演示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剝蛋殼。(武亦彬 攝)
參觀者在體驗AI輔助診斷。(武亦彬 攝)
公立醫院紛紛亮絕活
走進展廳的亮點區域——核心公益展區,這裡匯聚了20家知名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
利用人工智慧系統,通過微表情識別,就能完成抑鬱症的篩查與輔助診斷。在北京安定醫院的展位上,一間“健康小屋”格外顯眼,小屋裏亮着柔和的燈光,桌上設置着小巧的顯示屏,一台小風扇吹着涼爽的風。
安定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這間“健康小屋”能夠一站式完成抑鬱症的篩查。“小屋將傳統量表和虛擬問診等多種檢查、診療形式相結合。使用者在小屋內完成一組18個問題的問卷,通過對目光及面部朝向等微表情及語音語義的識別,AI(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對使用者是否患病、患病程度等情況進行較為精準的判斷。”
5分鐘完成問卷後,系統將對相應結果進行分析。再等待5分鐘,AI測評記錄就會上傳至“雲端”,使用者通過手機即可下載測評得出的情緒分數、綜合狀態,並收到相應的干預或就醫建議。
“吃藥靠掰,劑量靠猜”,這是多年來困擾兒童用藥的現實問題。“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為此,北京兒童醫院持續在智慧化設備、産品的研發轉化領域探尋解決之道。本次服貿會該院帶來的展項,也多與兒童藥械研發密切相關。
“針對兒童用藥特點和臨床需求,我們基於對螺內酯片、氫氯噻嗪片等兒童常用藥品粉劑分包前處理、分包準確度和精密度的詳細考察,研製出了一款‘全自動粉劑分包給藥系統’。”兒童醫院藥學部主任王曉玲介紹,該系統可以全面實現對磨粉後藥品的大規模自動化分包,輔以專門設計的藥袋、固體藥品的調配藥匙等“特種裝備”精準給藥,實現兒童用藥“量身定制”的目標。
“研製這款産品的初衷,是讓心腦血管急危重症患者能夠得到更加及時的影像學檢查。”在北京天壇醫院的展位上,一款新式磁共振成像設備看上去要比傳統設備“瘦小”不少。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款移動磁共振設備,由天壇醫院聯合醫療科技企業共同研發,主要用於頭頸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小體型”有助於其靈活通過醫院的通道、房門,也能放置於急診、卒中中心等臨床科室和病房。
“移動設備讓磁共振成像走出了遮罩室,來到了患者身邊。”工作人員説,運用這款移動設備,患者不需摘除身上的金屬製品,包括手機、首飾、信用卡等,幾分鐘就能完成檢查。目前該設備不僅應用在天壇醫院,在北京地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朝陽醫院也都已有應用。
鼻塞、流淚、打噴嚏……每逢“過敏季”,過敏性鼻炎患者總會在不經意間“中招”。小小一管鼻用過敏原阻隔膠配合鼻腔過濾器,便能構築起“雙防線”。同仁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手段能將花粉等過敏原擋在鼻腔外,實現預防效果,讓過敏性鼻炎不再反覆發作,保護脆弱的鼻內皮膚。
高新企業比拼黑科技
在備受關注的高新企業展區,阿斯利康、百濟神州、北京術銳等各大醫療醫藥企業均拿出“硬核”産品參加服貿會,競相展示全球領先的創新技術、科研成果與健康服務新模式。
什麼是“核醫學”?站在中國同輻展臺的核醫學應用場景沙盤前,不少觀眾都表達着自己的好奇。“大家只是平時了解不多,其實我國大型的三級醫院大多設立了核醫學科,核醫學早已在醫院裏承擔起疾病診斷、治療的重任。”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公眾不必“談核色變”,以甲狀腺疾病的治療為例,醫生可以使用放射性核素碘-131,利用甲狀腺可對其攝取富集的特點,對病灶進行針對性治療。而在腫瘤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核醫學也正發揮着廣泛作用。
目前,通過智慧科室規劃設計和建設、放藥供應與智慧管理、全周期輻射安全防護、智慧化“三廢”管理等方法,核醫療有了智慧全周期解決方案。在核醫療裝備領域,伽馬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伽馬刀”)、CT-TOMO放療平臺等設備也正逐步實現國産化。
“這款産品現在在哪能買到?”一位參觀者對展出的新型冠狀病毒廣譜中和抗體SA55注射液頗感興趣。科興展臺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SA55注射液仍處在臨床試驗階段。Ⅰ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在成人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Ⅱ期臨床試驗已於幾天前啟動,將測試其在降低病毒載量、改善臨床症狀方面的有效性,同時評價安全性,預計2023年內將取得主要研究結果。除注射液外,SA55鼻噴霧劑也首次同臺展出。
開發廣譜的中和抗體,成為全球應對新冠病毒迅速變異的重要策略之一。新冠中和抗體可以在免疫抑制人群及不適合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用於預防新冠感染,作為治療用藥,它的安全性良好、用藥禁忌少。中國科學院院士、昌平國家實驗室主任謝曉亮介紹,SA55對包括奧密克戎BA.5、BF.7、XBB以及當前優勢流行株EG.5都具有高效中和作用,是目前全球公開報道的唯一未被新冠病毒逃逸的抗體藥物。
擰開一管“唇膏”,冒出頭來的卻是一枚2毫米左右大小的人工晶狀體,正是這個小傢夥,能幫助白內障患者重見清晰的世界。這款産品由本市企業愛博諾德研發,工作人員表示,這次展示的人工晶狀體更“全能”,它擁有連續視程技術,能讓患者在遠、中、近視程上都具有調節能力,該産品在技術水準上實現了與國際同步。
傳統中醫藥秀魅力
傳統中醫藥展區同樣精彩紛呈,圍繞“推動實現中醫現代化 促進人類共同健康”的主題,眾多醫療機構、科研機構與中醫藥企業一道,向世界展示傳統醫藥與高新科技相融合,迸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汪南玥團隊帶來了最新研製的“三探頭脈診儀”。現場,觀眾有序地排起隊,等候着體驗“科技中醫診療”服務。“你是‘滑脈’還是‘弦脈’,是‘心火旺’還是‘腎虛’,通過這個設備都能測出來。”汪南玥介紹,這臺設備使用3個探頭代替醫生的手指去感知、採集脈象資訊,通過大數據與同齡同性別健康人群進行比較,可以得出較為準確的體質與脈診健康監測報告。
該設備目前已獲批國家二類醫療器械,並在多家醫療機構試點應用。“為了方便使用,我們還設計了攜帶型家用款。”在現場體驗家用便攜設備,戴上腕帶進行短短3到5分鐘的資訊採集,再經過30秒的數據分析,一份翔實的“中醫體檢報告”便發送到手機端,其中包含總體檢測分析、中醫臟腑功能檢測示意圖、臟腑功能狀態問題、體質養生建議等圖文並茂的內容。
與服貿會同期舉辦的“第二屆北京中醫藥國際消費節”,重點推介中醫中藥名醫故里、食藥同源、養生保健、中醫文創等展品,帶來了“一步一品類,一步一品味”的多重現場體驗。
“治療頸椎病、腰腿疼、骨關節病,咱們傳統的膏藥,好使!”北京修成藥業有限公司的展位圍滿觀眾。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一名觀眾正在體驗傳統膏藥的手工製作:用乾淨的箸子挑起加熱軟化的膏藥,箸頭在裱褙布上輕輕打個轉兒,一粒“圓膏藥”很快就成形了。“我們的每一貼膏藥都是由技術純熟的師傅手工製作的。師傅們下手可有準兒了,每劑膏藥上稱都是標準的5克。”工作人員介紹。體驗完了製作,還可以現場貼敷看看藥效,工作人員為一名患有頸椎病的年輕觀眾對症貼敷了“千山活血膏”,“一開始感覺有點熱,很快就舒服多了。”這名體驗者説。(孫樂琪 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