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突破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跑出北京“加速度”
簡化、壓減、公開、透明,市場保障“快”出新水準。
立法、監管、公平、公正,法治監管“細”耕新領域。
開放、便利、自由、國際,投資貿易“放”開新格局。
一門、一網、一窗、一次,政務服務“暖”出新成效。
從1.0起步到4.0版本,從“放管服”改革到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北京市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征程上,持續創新突破,滾動升級多版營商環境改革政策,以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為目標,探索“北京模式”,形成“北京樣板”,為全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市場環境“優”出高境界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北京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抓手,圍繞企業在設立、建設項目審批、融資信貸、科技創新、退出市場等全生命周期,逐個事項分析、逐個環節簡化、逐項費用壓減,為企業創造國際領先的市場發展環境。
在商事制度改革上,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按照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審批改告知承諾、簡化審批等方式,大力推進涉及本市351個事項的“證照分離”改革,89個改革事項在國家要求基礎上,提出了更優的改革舉措。其中,49個事項進一步壓減了審批時限,12個事項通過採取告知承諾方式進一步優化改革,25個事項精簡了審批材料,9個事項延長或取消了有效期限,35個事項進一步實現了“全程網辦”,企業“准入不準營”現象得到明顯改善。
北京市集中力量推進企業開辦、變更、登出全流程改革,為企業進入和退出市場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推行“合併辦”,設立企業開辦綜合窗口,將市場監管、稅務、公安等部門的企業名稱預核準、營業執照申請、公章審批和刻製、申領發票、申請和辦理“五險一金”登記、銀行開戶等環節合併為“一窗受理、一次申報、並聯辦理、一次領取”。推行“網上辦”,搭建企業服務“e窗通”平臺、推行電子營業執照,企業開辦、變更、登出全部實現線上辦理,其中企業開辦只需1個環節、1天即可全部辦結,申請人數據填報量比2017年壓減了50%,辦理時間從2017年的24天壓減為1天,企業開辦在全國率先進入“1”時代,94.5%的開辦登記業務通過“e窗通”平臺“全程網辦”。推行“承諾辦”,2020年起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市場主體登記告知承諾制,申請人承諾符合設立條件的,登記部門僅進行形式審查、即時通過,審批效率再提高60%,最快可在10分鐘內完成營業執照申領。截至目前,累計採取告知承諾方式辦理登記168萬件,從提交申請到獲取電子營業執照平均用時30分鐘。
北京市還試點“證照聯辦”“一業一證”改革,開展食品經營常辦事項“證照聯辦”,將食品經營許可、小餐飲店許可、小食雜店備案、冷藏冷凍食品貯存服務提供者備案等四個事項納入首批改革範圍,推動營業執照與食品經營相關許可“一次填報、並聯審批、一次辦結”。在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取藥店、門診部等10個行業開展“一業一證”改革試點,目前已在書店、健身房、超市便利店、醫療器械銷售、餐飲等5行業實現落地發證,辦理時間和申請材料均壓減約70%,大幅降低了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針對企業變更難、登出難問題,大力推進減材料,企業無需提交股東會決議、章程即可辦理股東名稱(姓名)、住所、經營範圍變更,對無債權債務或已清理完畢債權債務等符合簡易登出條件的企業,無需提供清算報告、股東會決議即可辦理登出,截至2021年11月底,累計為16.6萬家企業辦理了簡易變更、登出手續。
此外,北京市政府審批效率大幅提高,5年來在企業開辦、辦理建築許可、獲得電力、不動産登記、跨境貿易、納稅等領域共壓減審批環節42個、壓縮審批時間656天;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步降低,5年來,僅由於營商環境改革措施的出臺,直接減少企業經營成本約60億元。
法治化營商環境維護公平正義
政策落地、監督監管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在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方面,北京市以法治推動和保障改革,構建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通過出臺《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北京市確定了以告知承諾為基礎的審批制度、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制度、以標準化為基礎的政務服務制度、以新一代資訊技術為基礎的數據共用和業務協同制度、以法治為基礎的政策保障制度等5大制度,為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特別是圍繞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玻璃門”“彈簧門”、多頭執法、重復檢查、缺失信用修復渠道等問題,《條例》提出保障市場主體在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公共資源交易活動中獲得公平待遇,推行綜合執法,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建立健全市場主體信用修複製度等40余項創新性改革舉措,在商事制度改革、審批制度改革、監管制度改革、企業辦理破産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突破,標誌着本市營商環境改革邁入嶄新階段。
為確保《條例》有效落實,北京市加快出臺條例配套政策,先後制定了《關於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提高政務服務水準的實施意見》《北京市進一步推動公平競爭審查的實施意見》等189個配套文件,升級了“區塊鏈登記託管系統”“司法執法資訊服務平臺”等44個平臺系統,為《條例》落實提供重要支撐。
北京市還通過規範高效監管,增強企業精耕細作的信心。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1200余個事項納入“雙隨機”抽查並對社會公示,30個部門、42個領域實行聯合抽查;構建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和銜接事前、事中、事後全監管環節的信用監管機制;建立全市統一的“四等九級”信用標準,重點在交通、住建、文化和旅游等34個行業領域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在金融科技應用領域推行“沙盒監管”改革,聚焦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3批22個金融科技應用納入試點範圍。針對“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主體適用監管規則不清晰的問題,將中關村科學城範圍內的直播和短視頻購物納入“沙盒監管”機制,引導新消費模式健康發展,營造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完成本市“網際網路+監管”工作門戶、服務門戶、監管數據中心,以及監管事項管理、聯合監管、效能評估與綜合分析、風險預警等系統建設,並與國家“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完成了對接,穩步推進“網際網路+監管”;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進一步減少執法主體和執法層級,組建了全市綜合執法隊伍,實現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文化市場、農業5大領域統一舉報受理、統一執法檢查、統一案件查處,構建協同高效的監管執法體系。目前,北京市行政執法許可權正在向基層延伸,向街鄉下放行政執法職權433項。
服務“兩區”秀出營商“國際范兒”
“兩區”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北京市對標國際規則和最佳實踐,着力打造與開放型經濟匹配的國際化營商環境,投資貿易、招賢引才便利程度再攀新高。
北京市推進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通關便利化,採取陽光價格、陽光服務、陽光效率等方式,實現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至30小時以內和1.1小時以內,口岸通關綜合費用再壓縮20%以上;出口退稅實現“全程網辦”,平均辦理時間壓減至6個工作日以內,提高空港跨境貿易便利化水準。
為提升企業雙向投資便利度,北京市建立外商投資企業一站式服務體系,完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機制,實現境外投資企業備案“全程網辦”,更好服務企業“引進來”“走出去”。2021年7月,北京市已先行先試推出了“投資北京地圖”數字服務平臺,整合了全市投資領域的政策、空間和服務資源,努力為外資企業提供空間資訊權威、投資政策精準、用戶體驗友好、選址推介智慧的線上投資服務。
北京市還開設了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實現外籍人才工作許可、居留許可“一窗受理”。推出北京市政府國際版門戶網站,以8種語言發佈政策資訊,為外籍人員提供在京投資、工作、留學、生活、旅游等場景服務,匯聚300余項涉外辦事指南,提供53項網上預約辦事服務,高標準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新首鋼等8個國際人才社區,營造更優更好的人才創新創業生態。
政務窗口成為暖心窗口
北京市持續加大“一門、一網、一窗、一次”改革力度,健全政企、政民溝通機制,為企業、群眾提供態度上暖心、渠道上整合、方式上便利、技術上智慧的優質政務服務,讓政務服務窗口成為企業、群眾的暖心窗口。
以標準化政務服務體系彰顯專業化政務服務。近年來,北京市全面構建以標準化為基礎的政務服務制度,清除兜底條款9000余項,規範要件3.7萬餘項,推進辦事指南、服務流程、服務平臺和監督評價標準化,進一步明確統一編制公佈辦事指南,詳細規範了26個重點要素,從諮詢、預約、受理、審查、告知、送達等各環節明確了時限、標準、方式、場所渠道、責任部門等規範,在全市範圍內實現同一事項同等條件無差別辦理,全面推進延時服務制度,建立健全“好差評”評價、反饋、整改、監督機制。
“一門、一網、一窗、一次”改革成效顯著。2015年,北京市建立了市級政務服務大廳,大力壓減各部門專業審批大廳,已實現市級56個部門、96%的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市級政務服務大廳,設立1168個市、區兩級政務大廳綜合窗口,實現了從“跑部門”向“跑政府”的轉變。
大力推行“全程網辦”。建成了覆蓋四級的網上政務服務體系,67個市級部門和16區、經濟開發區全部入駐北京市網上政務服務大廳,“辦好一件事”、統一“好差評”、老年人服務、跨省通辦、疫情防控等重點專題應用陸續上線,目前個人註冊用戶數達3100萬,企業用戶數達229萬,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大力推進“網上辦”,除涉密等特殊情況外,全部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可辦,市級91.88%的事項實現“全程網辦”。持續拓展“掌上辦、自助辦”,推動公積金、社保等10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可在“北京通”APP和微信、支付寶、百度小程式4個移動端渠道掌上辦理,177項事項可在全市194台便民自助平臺以及1199個銀行網點的2645台智慧櫃員機上自助辦理。不斷優化“智慧辦”,在市網大廳建設了個人和企業統一用戶空間,提供資訊展示、個性化推薦、智慧提醒等服務,已實現979類政策推薦、81類證照主動提醒、40類政策月曆等功能,累計精準推送個性化服務210萬餘次。上線了線上導辦和智慧客服系統,已分別接待諮詢群眾22萬人和20萬人。以“京津冀+雄安”為重點不斷深化“跨省通辦”,實現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失業保險申領等98項事項和142項高頻服務線上全國通辦,以及企業開辦、公積金、社保、公共繳費等231項事項“京津冀+雄安”四地通辦。
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不動産登記、交易、繳稅等事項合併辦理,全市17個不動産登記大廳設有綜合窗口263個,房屋買賣已實現1個環節、1天辦結。實行企業所得稅和財産行為稅“十一稅合一”綜合申報,實現“一張報表、一次申報、一次繳稅、一張憑證”,企業年納稅次數由7次壓減到4次。在全國率先實行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退稅“報退合一”,申請時間從8小時減少到1小時以內,退稅時間壓減到6個工作日。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後,為便利企業融資紓困,北京市在市級政務服務大廳設立全國首家首貸服務中心,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貸款服務中心,提供首貸、續貸、確權和知識産權質押等綜合性融資服務,29家金融機構進駐,通過共用市場監管、社保、醫保等27個政府部門數據,為金融機構發放信用貸款提供資訊支撐,累計為中小微企業辦理融資服務金額157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