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預計突破3萬億元 增速達13% 每萬人擁有480件發明專利 中關村科學城打造“研發經濟”高地
隨着新科技革命加速駛來,科技創新已成為産業競爭與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變數。在智力資源高度密集的中關村科學城,創新驅動下的研髮型經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2020年,中關村科學城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預計突破3萬億元,增速達13%,實現逆勢增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6%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7.4%,發明專利授權量突破3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80件。
創新密集 研發總部頻頻落子
十年前,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創業風起雲湧,一個辦公桌、一台電腦就能啟動一個創業項目的“車庫式創業”十分流行。如今,隨着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積體電路等研發密集型科技創業興起,孕育創業黑馬的故事開頭,往往從研發實驗室開始。
“生命科學類項目需要專業的場地、實驗室和器材,在起步之初投入就非常大,和網際網路初創項目有很大的差異,這意味着‘車庫創新’在這個行業是行不通的。”北京巢生實驗室負責人周悅欣説。
為解決生命科學研髮型創業團隊的這一痛點,兩個月前,由中關村科學城公司與國際生物醫藥孵化平臺巢生實驗室共同設立的巢生北京創新旗艦實驗室啟動試運營。
在其位於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近3000平方米的共用實驗室,中心共用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培養實驗室、成像平臺等實驗平臺齊備,還能為入駐的研發團隊提供定制化的研發實驗室服務。在創業初期,初創項目可以擁有一個“管家”來為其打點好器材、場地和實驗室等瑣事,讓科學家、研發人員甩開包袱、專注研發。
專攻人工智慧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北京智源研究院將入駐藍潤大廈,全球人工智慧晶片知名獨角獸企業Graphcore將在海淀建設集核心研發、銷售與生態一體的中國區總部,美團、愛奇藝、九號機器人等科技企業將在海淀新建總部或研發中心……從跨國企業到本土團隊,從巨頭到初創企業,都選擇將研發“大腦”紮根在中關村科學城。
為引導企業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關村科學城2020年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投入近2億元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關注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體系,開展通用底層技術佈局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科技研發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2020年,中關村科學城在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發明專利授權量、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均位居全市之首的同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約達10550家,獨角獸企業44家,上市企業236家,科技企業的數量、品質、市場認可度和經濟貢獻度均大幅提升。
概念驗證 加速科研成果“熟化”
最近一段時間,從事了十多年科研工作的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劉宇宙開始忙起了洽談融資、註冊成立公司。
“在概念驗證中心的幫助下,我們的新型LED有機硅封裝膠項目正籌備成立公司,並將進入更大規模的工業化測試。”劉宇宙説。
何為概念驗證?中關村科學城概念驗證支援計劃建設的首個概念驗證中心、北航概念驗證中心負責人介紹,概念驗證既不是要支援“從無到有”的基礎研究原理創新,也不是要支援“從少到多”的産業化發展,而是聚焦這兩者中間的環節——幫助一項實驗室創新成果完成創業準備或實現技術交易,實現技術“從生到熟”。
在新能源車動力電池、LED燈、光伏材料等行業的生産過程中,需要使用一種能幫助高端電子儀器隔絕空氣腐蝕的封裝膠。長期以來,封裝膠材料的技術路線採用國外公司開發出來的技術,在知識産權和創新方面受到相應的限制。
經過多年研究,劉宇宙的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膠聯材料,在各項實驗室測試中性能指標堪稱完美。經市場調研預估,一旦成功推向市場,其在動力電池、LED燈封裝方面的應用價值就將高達50億元。
然而,實驗室測試的僅僅是克級的材料,當放大到公斤級甚至更大規模時,是否還能保持同樣性能?是否具備大批量生産、應用的可行性?劉宇宙的研究成果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之前,必須先回答這些問題。
“我在成立公司、融資方面完全是個’小白’,概念驗證中心幫了不少忙,幫忙尋找測試場地,指導我們怎麼做路演、與投資人接洽。”多年來專注科研工作的劉宇宙,從北航概念驗證中心獲得了概念驗證資金和服務。
如今,劉宇宙團隊製備出的公斤級樣品性能已經得到了企業高度認可,他們正在註冊成立公司,並考慮通過技術入股等方式實現進一步的技術成果轉化。
目前,中關村科學城已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産業化應用的完整創新鏈條。科技研發要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為了讓更多研發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中關村科學城率先探索“概念驗證”,除首批建設了北航概念驗證中心外,還於2020年新建清華、中科院北京分院兩個概念驗證中心,推動中科智匯工場、中科海淀科技創新綜合體、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等成果轉化平臺載體建設,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政策護航 培育研發經濟新動能
“這對企業來説是真金白銀的受益,熱烈歡迎此項政策早日落地實施!”總部位於中關村環保科技示範園的北京澤華化學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感慨。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多部委積極支援北京市“兩區”建設並聯合印發文件,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在試點期限內,將技術轉讓所得免征額由5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
近年來,澤華的技術轉讓所得在1500萬元至2000萬元,經計算這項政策每年可幫助公司節稅200萬元到300萬元。“我們將在研發上投入更多的經費,開發更多更先進的技術,為社會創造價值,幫用戶增長效益。”該負責人説。
過去一年,中關村科學城發揮“兩區”政策與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政策疊加優勢,推動84項創新政策在企業落實見效。下一步,科學城將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功能,通過承接國家實驗室、重大創新平臺落地建設,發揮新型研發機構鯰魚效應,引導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式,全面增強創新策源功能。“我們正在抓緊搭建國際資訊産業和數字貿易港平臺,研究出臺支援數據中心建設專門政策,在重點區域打造一批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新基建,實現一批數字技術前沿創新突破,培育一批數字貿易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産業、數字經濟融合産業以及數字經濟賦能産業。”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舒畢磊説。(孫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