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助推復工達産 創新引領經濟復蘇 中關村激發高品質發展新活力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在這場疫情中,中關村科技企業迸發出的強大能量,在各個領域送上了“定心丸”。除夕夜,東華軟體接到承接火神山醫院信息化系統的通知,9天時間,300名工程人員日夜奮戰,火神山醫院資訊管理系統如期交付使用。曠視科技研發的“明驥AI智慧測溫系統——Mini版”從國內走向海外,在多家醫院支援抗疫。雲知聲接到相關防疫需求後,第一時間啟動“疫情防控機器人”項目,僅用48個小時便上線首個應用於街道社區的“防疫機器人”。瞄準疫情下線上辦公需求,北京字節跳動公司加快線上辦公市場發展,培養用戶線上辦公習慣,助力園區和企業有序、安全、高效地復工復産……
從抗疫防疫到復工復産,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中關村打響了一場化危為機的攻堅戰。充分發揮創新引領作用,中關村助力全球科技抗疫,同時推進復工復産達産,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為經濟全面復蘇作出了積極貢獻。
政策創新 當好企業發展“及時雨”
受疫情影響,許多企業訂單下降,資金鏈和現金流壓力加大,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顯現,在企業生死存亡之際,投融資機制急需創新完善。此時,“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創投戰‘疫’投資行動”等一系列利好傳出,為企業帶來了福音。
從年初至今,中關村經常下起這樣的“及時雨”。“疫情防控常態化為深化改革提供了新機遇和新動力。”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關村是先行先試改革試驗田,要積極破除深層次制度障礙,協同推進科技與經濟社會領域改革。”
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中關村管委會第一時間發佈了《關於支援科技“戰疫”、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出臺10項支援措施,積極支援企業科技戰“疫”和健康發展,為科技企業吃下“定心丸”。
科技戰“疫”10項措施政策出臺後,中關村隨即啟動了多項支援落地的措施。3月18日,中關村管委會聯合8家金融機構推出了200億元規模的“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抗疫發展貸”設置優惠利率,建立綠色通道,給予政策支援,切實減輕新冠肺炎疫情對中關村企業生産經營影響。截至4月30日,共計發放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644筆,累計發放貸款金額91.98億元。
4月23日,中關村管委會又聯合首批30家創投機構發起“中關村創投戰‘疫’投資行動”,提供總規模約300億元的投資額度,集中在2020年上半年加快投資,重點投向初創期、成長期的優質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以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助力優質科技企業渡過難關、平穩發展。據介紹,相比“抗疫發展貸”,此次投資領域將更加聚焦北京市高精尖産業、中關村示範區重點産業領域,以及在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符合中關村“科技戰‘疫’”十條措施和新興産業發展方向的重點領域,如生命健康、數字經濟、協同辦公、無人配送等。
每一次危機都是機遇,中關村政策創新的步伐還在前行。未來,中關村將進一步落實“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和“創投戰‘疫’投資行動”,推動設立“中關村抗疫發展投資基金”,加快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發展。同時,以“鼓勵創新”為原則,推動對網際網路醫院、AI診療、無接觸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包容監管,為新經濟發展營造最優的政策環境。
技術創新 為戰“疫”提供科技武器
疫情發生以來,中關村企業主動作為,盡銳出戰。卓誠惠生、金豪制藥等7家企業研發的檢測試劑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並加速臨床應用;推想科技公司的新冠肺炎CT檢查AI系統、曠視科技研發的“明驥AI智慧測溫系統——Mini版”支援抗疫防疫;百度、京東、雲知聲、美團等企業大數據、無人車、人工智慧新技術在諸多場景大顯身手。一系列科技成果迅速投入抗疫一線應用,初步統計,中關村示範區200余家前沿企業重要技術産品被用於疫情防控,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科技利器。
當前,雖然國內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新階段,但國際上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國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任務依然艱巨。“越是面對這種情況,越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作為我國創新高地,中關村要放眼全球抗疫需要,圍繞檢測技術、重大醫療設備、創新藥物、新冠疫苗等重大需求,推動科研力量統籌佈局,加強對抗疫企業、技術、産品的調研梳理,強化政策激勵,抓緊補短板、強弱項,為抗疫提供更有力武器。”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關村將繼續支援新冠病毒檢測技術創新,舉辦中關村檢測技術前沿創新大賽,挖掘支援相關檢測試劑、測試盒、檢測晶片、檢測儀器等前沿創新項目,進一步提高檢測效率、便捷性和準確性;支援創新藥物、醫療設備研發,加強呼吸機、體外膜氧合治療儀等尖端醫療技術創新,努力實現高端醫療設備自主可控;推進疫苗研發,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疫苗研發和産業化體系,支援多種技術路線疫苗研發,加強國際研發合作,加快推動疫苗的臨床試驗和上市使用。
此外,還要支援疫情防控預警預測技術創新,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5G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服務大規模人員健康跟蹤、人員流動和社區管理,對疫情開展科學精準防控。
産業創新 培育經濟復蘇新動能
疫情造成傳統線下産業大幅下跌,培育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新動能勢在必行。“在疫情大考下,已經有中關村企業主動出擊,在疫情中發現新的增長點。”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部分線下産業低迷的狀況下,“雲模式”逆風上揚。以大數據、“雲”平臺為依託,對接供需雙方,部分中關村科技企業找到了化危為機的新突破口。
傳統工作方式受挫,使用“雲服務”成為保障企業發展、社會運作的“良方”,也為中關村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人工智慧企業雲知聲在接到相關防疫單位的需求之後,第一時間啟動“疫情防控機器人”項目,緊急調度工程、産品、測試等近百位骨幹人員協同合作,僅用48個小時便上線首個應用於街道社區的“防疫機器人”。除了“防疫機器人”,雲知聲的“智慧語音電子病歷系統”、“無接觸智慧電梯”、“智慧線上教育解決方案”等人工智慧防疫産品被應用到北京、上海、湖北、山東、福建、廣西、四川等地。“越是危急的時候,越是需要我們回歸社會、承擔責任的時候。從1月22日起至今,儘管有疫情的影響,雲知聲産品訂單數比2019年同期還要多。”雲知聲CEO黃偉説。
受疫情影響,眾多教育企業也紛紛加快了線上平臺建設。字節跳動聯動旗下抖音、西瓜視頻等産品,聯合百家教育機構,邀請名校名師,為全國中小學生免費線上授課;旗下清北網校亦為廣州、湖北等近20個省份的近千所學校提供了免費直播授課技術支援。2月10日,全國各地數百所公立學校的上萬名教師,在好未來自主研發的“直播雲”平臺上,開講2020年第一堂課。疫情期間,好未來旗下學而思培優推出了免費公益課,累計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服務近700萬人次。
除“雲辦公”“雲教育”之外,“雲逛街”“雲賣車”“雲旅游”一時成為眾多線下行業的新選擇,中關村科技企業開啟“雲上之爭”。中關村示範區2020年1月和2月數據顯示,資訊技術領域保持兩位數增長,網際網路消費和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生物健康領域逆勢增長,協同辦公、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業務量大幅提升,涌現出“飛書”、“小魚易連”等200多家協同辦公技術産品,測溫消毒、巡檢、無人配送、醫療防護機器人等廣泛應用。
區域協同 聚合力打造發展主引擎
進入2月,克服疫情影響,中關村昌平園82個重大項目全面提速開始復工,小米智慧園區、好未來昌平教育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來到順義園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應用聯合創新基地建設現場,兩名工作人員戴着橘黃色的安全帽,藍色口罩,間隔一米以上站立,分工明確,認真細緻地對項目主體的外墻進行施工。
走進京南大興園的中關村醫療器械園,剛剛開建的二期工程為這座千億級“中國藥谷”增加了新的發展活力。
中關村一區十六園穩中有序的發展態勢,為經濟平穩運作注入了信心。“體制機制靈活、科技企業集聚、創新資源匯集,抗擊疫情期間,中關村的這些優勢被充分發揮出來。”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春節剛過,各園區就想辦法、花心思,推動分園重大項目陸續復工,一邊為科技戰“疫”貢獻力量,一邊開足馬力加大研發生産,一區十六園形成了協同發展的合力。
未來,在新形勢下,中關村管委會將研究制訂一區多園統籌發展規劃,實施分園三年提升發展行動,明確各分園産業定位,提升分園專業化服務能力,召開分園復工復産和穩增長工作會議,開展企業幫扶工作,打造高端化、特色化、專業化的空間承載園區,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經濟復蘇,推動區域産業集聚、經濟協作、資源共用、要素流動等有機銜接。
此外,在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開放創新合作中,中關村將引領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編制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發展規劃,加強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設,推進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先進製造、節能環保等技術與津冀産業轉型升級需求緊密合作,形成産業鏈上下游高效銜接、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加強與國內其他區域創新合作,密切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創新合作,推動京外27個共建園區的建設,促進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的優勢互補;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深化“一帶一路”創新合作,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支援中關村企業在海外佈局建設一批科技園區、研發中心和孵化器。同時,高水準辦好中關村論壇,打造國家級、國際化、高水準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