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整地,提高质量
地表板结、熟土层浅薄,或残茬高、杂草多的地块宜深耕翻(20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残茬浅、杂草少的土地可浅耕(10~15cm)或免耕贴茬直播。提倡旋耕,以利土肥相混。地要整平耙细,上虚下实。
二、优选良种,播前处理
在选种时,应优先考虑株型紧凑,耐肥抗倒、高产优质且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品种。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晒种、包衣或浸种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和抗病性。晒种一般在播前一周进行,晒2天左右;包衣用稻类种衣剂拌种,每公斤药液拌干种子20~30kg;如无包衣条件,可用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1%~2%石灰水浸种48小时。
三、适时播种,因种控量
播种时间通常在5月初到6月初之间,一般北部山区应适当早播,平原地区可稍晚播种。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撒播或点播。提倡条播,以便于管理,行距20~35cm。亩播种量一般南方籼型旱稻品种4~6公斤,北方粳型旱稻品种7~8公斤,也因品种、土壤质地和肥水条件而不同。播深2~3cm,要细心把握,过深过浅均不利于出苗。底墒出苗,须镇压,要实,靠“蒙头水”出苗或播后大雨将至镇压宜轻或不镇压。
四、科学施肥,合理灌水
1.底肥。耕前施足农家肥,施量与玉米、小麦近似。旋或平地前亩施优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20~30公斤和尿素4~5公斤。缺钾土壤宜增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0公斤/亩,缺锌、缺铁土壤还宜补施硫酸锌(ZnSO4)1~1.5公斤/亩和硫酸亚铁(FeSO4)1.5~2公斤/亩。如土壤肥沃,前茬底肥足,基肥可免施,待出苗后施好追肥。
2.追肥。旱稻追肥一般分1~3次施用,分别于稻苗4~6叶期和拔节期追施尿素5~10公斤/亩或硫胺10~20公斤/亩,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看苗酌情补施尿素3~5公斤/亩或硫胺5~8公斤/亩。后期追肥宁可少施或不施,不可多施,以免贪青晚熟,诱发病虫害和倒伏。首次追肥提倡深施(如“点施”“穴施”)。切忌一次追肥量过大引起徒长或诱发缺素症(如缺铁、锌、硫等)。
3.灌水。一般采用播前造墒,适墒耕翻整地,抢墒播种,镇压,8~15天后即可正常出苗。也可干整地,播干籽,播后等雨出苗,或灌一次“蒙头水”即可正常出苗。旱稻苗期抗旱性较强,如持续干旱沙性土15~20天,粘性土20~30天时灌水一次。拔节期和灌浆中后期持续干旱10天以上各灌水一次。孕穗直到抽穗和灌浆前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切忌受旱,要特别注意及时灌溉,如持续晴天干旱5~7天,立即灌水一次。如降雨多,时日分配匀,或地表长期潮湿,可一生免灌。
五、防除杂草,预防病害
1.除草。旱稻杂草防除的策略是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化学除草一般在出苗前和幼苗期各喷施一次化学除草剂,出苗前喷施称“土壤封闭”,出苗后喷施称“茎叶处理”。“土壤封闭”一般用商品型“丁恶乳油”(丁草胺与恶草酮混剂)或其他适用于旱稻田土壤封闭的除草剂。“茎叶处理”须根据杂草种类选择适合除草剂。对于前期未做化学除草处理或化学除草效果不佳的地块,要及时进行人工除草,尽量减少杂草对旱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病虫害防治。旱稻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害虫主要有地下害虫和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应加强田间巡查,对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六、及时收获,保障品质
旱稻的收获时间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当稻谷变黄、籽粒变硬时即可收割。收割时应选择晴天进行,避免稻谷受潮。收割后,应及时晾晒干燥,去除杂质和瘪粒,以确保稻谷的质量。干燥后的稻谷应贮藏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