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公园为游客营造特色花境。(市公园管理中心供图)
市民在天坛公园赏月季。(何建勇 摄)
5月中下旬,春花谢幕,距荷花绽放尚有时日。本是“青黄不接”时,但京城各大公园正掀起新一轮赏花潮——国家植物园、香山公园、玉渊潭等公园的40余处花境景观竞相绽放,五彩斑斓。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缤纷花境沿小径蜿蜒铺展——
蚕神庙附近,一片用宿根福禄考、唐松草、鼠尾草等近20种花卉打造的花境,粉紫、棕黄搭配深粉浅粉,色调明快,寓意“春织萌发”。漫步至水操学堂附近,映入眼帘的是“夏织锦绣”,绣球、大吴风草、玉簪等花卉,用热烈的蓝紫色烘托着夏天的绿荫如盖。行至水杉林附近,主色调变成黄橙色系,矾根、火尾蓼、金光菊、委陵菜等展现“秋织丰盛”的硕果累累。再往前走,就到了玉带桥码头前,棉毛水苏、华北香薷、白芷、毛樱桃等,呈现出深深浅浅的绿和白,营造“冬织素藏”的静谧肃穆。一片花境,完整展现出了四季更迭、春华秋实的自然之美。“我们希望通过花卉的语言,织补耕织图的文化肌理。”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说。
这样小而美的花境,在市属公园里还有40余处。各家公园因地制宜,打造各具风格的花境作品。其中,天坛公园东北外坛特色花境探索以“乡土植物+传统花卉+蜜源花卉”模式,打造具有栖息地功能的蜜源型生境花园。北海公园西岸山石绿地的“花墙石影”花境借景红墙置石,以无尽夏、天竺葵、鼠尾草、孔雀草等应季花卉布置,打造趣味十足的路缘花境。百望山森林公园的小微湿地花海,以梯田形式在侧柏林下栽植绣球和玉簪,搭配特色地被求米草,林静幽深,岁月静好。
花境不仅好看、好拍,花期还长。40余处花境里,有的可持续绽放至9月,有的甚至能开到11月。不过,这并非让花卉反季节绽放,而是根据季节选择植物,中途还会更换部分花卉。顺应自然的理念还体现在植物配置上:选择耐旱耐湿的乡土品种,通过“习性相近”原则降低管护难度;采用“轮作”机制,每3至5年根据植物生长状态调整布局,避免连作引发病虫害问题。
据介绍,花境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被纳入市公园管理中心“花园城市建设蓝图”,力求将公园从“观赏性绿地”升级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城市活力空间。“我们不断丰富市民群众可感知、可观赏、可融入的游园场景空间,就是要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目之所及、触手可及的美好,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勇说。(代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