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分男女生开设了橄榄球、综合素养提升等课程。(潘之望 摄)
小学体育课打破传统框架,按男女生细分特色小班课;中学推行选项走班,学生凭兴趣爱好自己“点单”……新学期,各中小学为落实“体育八条”,不断创新体育课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出汗”,更“爱出汗”。
男女分班适应成长节奏
10时30分,随着清脆的哨声,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的操场上热闹起来。经过慢跑、绳梯脚步训练等热身活动,体育教师韩佳伟带着20余名六年级男生,依次练习橄榄球的正面接球和路线接球。
操场另一侧,女生们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花样跳绳、往返跑等项目。天气转暖,不少学生刚完成一项运动额头就已微微冒汗。
“男生练习特色专项,女生就上综合素养提升课,下一次男女生再对调,女生的专项是健美操。”胡晓云是女生班的主讲教师,她说,综合素养提升课聚焦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趣味体育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体育八条”中提出,要落实“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学和高中模块化教学”,北林附小率先面向小学生尝试。男女生分班教学后,老师们能够照顾到每一名学生,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运动。
北林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高慧贤介绍,根据男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天然兴趣、身体条件差异等因素,学校开设了跆拳道、橄榄球、舞蹈、健美操等多元化课程,“相应地,综合素质提升课也会有不同侧重,保证男生和女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并且能够掌握符合自己兴趣和自身条件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北林附小还开设了篮球、排球等球类课程,保证所有学生至少掌握“三大球”中的一项。“我们还计划借助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乒乓球和羽毛球课,让孩子们毕业时能掌握两项小球技能。”高慧贤说。
选项走班丰富运动体验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对高中年级学生的体育爱好进行了摸底,为推行体育课“选项走班制”打基础。
“我们计划将班级分为两个组,每4个班一组。根据摸底情况,初步确定开设男生篮球、女生排球、男女生篮球等5个选项,既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也兼顾到学生的能力层次。”该校德育主任、体育教研组长蒋丽萍说,“比如篮球能力比较强的男生可以选择男生篮球,能力稍微弱一点但又对篮球感兴趣的男生就可以选择男女生篮球。”
在正式分项教学之前,学校会将所有项目开齐,为学生提供了解、学习不同项目的机会。
在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初中年级每周的体育课分为两个板块:基础体育课和大单元专项体育课。“前者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围绕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来训练;后者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学校进行混班教学。”
该校体育教师孟祥玉说,目前,该校为初二年级开设了包括“三大球”在内的6个选项,初一的选项更为丰富,开设了羽毛球、飞盘等7个项目,“初一、初二年级学生每学期选的项目应该有所不同。到了初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更为擅长的项目进行备考。”
分层教学关注能力差异
采访过程中,也有家长和学生担心体育课强度较大,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容易吃不消。考虑到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一些学校推出应对举措。
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的体育课分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方面,按照不同年级、分阶段开展体育训练与实践活动。
“刚开学,孩子们还处于体能恢复阶段。我们设计了趣味体能恢复游戏和跳绳、篮球等挑战赛,帮助学生保持体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该校体育教研组长杨春生说,学校每月还将继续开展体育赛事,确保学生在日常锻炼中保持热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让孩子们从零基础到自觉动起来,再到爱上体育,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北京市八一学校体育中心主任黄虹说,体育老师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运动规律,由简到繁、因人而异制订体育运动计划,同时注重分层教学,让学生们在点滴积累中逐步养成运动习惯,收获身心愉悦。
“体育八条”明确,学校要针对体测成绩良好以下的学生,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有学校已经开始探索。例如,人大附中丰台学校计划开展“培优补弱”计划,为体测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开“小灶”:根据学生需要,在课间操、中午、放学后三个时段对他们进行加练。(李祺瑶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