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里的小众博物馆走红 掀起京城“微旅游”新风尚

日期:2024-05-14 08:29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春末夏初,避开人山人海的热门景区,胡同街巷里,一座座小众博物馆悄然走红,掀起京城“微旅游”新风尚。观众漫步于古建之间,欣赏美景、细读文物,体验非遗技艺,打卡“网红”文创空间,感受古今文化交融。

  藏在胡同里的“宝藏”小馆

  东二环边,禄米仓胡同里,有一座近600岁的明代古建——智化寺,这里是北京文博交流馆所在地。自4月以来,智化寺院内梨花、丁香、海棠相继开放,一度成为京城赏春“顶流”。眼下,清幽古刹间,繁花渐渐褪去,古树满枝新绿,映着红墙黛瓦。每天慕名而来的观众仍络绎不绝。

  12日15时,伴着管、笙、鼓、笛、云锣等传统乐器合奏,悠悠古乐响起。智化殿前,观众搬着椅子坐在树下,静静欣赏。智化寺京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这座古寺一样,传承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原本计划来赏花,没想到遇到了‘宝藏’。”观众张妍从上海来京旅游,她感叹,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古建、造像、彩绘等固态的文化遗产,还能欣赏被誉为“活化石”的京音乐,“古朴灵动的乐曲,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穿越感’。相比热门大馆,游览这样的小众场馆,更能品味到纯正京韵。”

  留住春夏的专属美好

  被“花景”带火的不止这一家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内,东路庭院里,新栽种的1万株郁金香盛开,充满朝气,观众三五成群,争相与美景合影留念。“错过了万寿寺春天的玉兰花,却邂逅了超美的郁金香、300多岁的古楸树。”市民袁靓雅经常带着孩子到艺博游古建、逛展览,她说,“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喜欢到文创空间里逛逛,把画有万寿寺美景的纪念品带回家。”

  在博物馆里,文创有更多“打开方式”。围绕万寿寺中央的园林景观,两排古色古香的小屋,是艺博打造的社教活动和休闲空间——在“锦绣坊”,观众可以学习刺绣、纺织、染色等传统女工技艺;在“斫木堂”,观众可以认识榫卯结构,体验传统木工工艺。观众杜女士说:“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扎染,转动着古老的织布机,深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物古建正在通过独具巧思的文创“活”起来。4月底,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紫藤花迎来最佳观赏期。大成殿前,几株百岁紫藤开满淡紫色的花,仿佛紫色瀑布倾泻而下,充满诗情画意。最近两天,不少观众趁着紫藤花期的尾声,到馆里参观。为纪念一年一度的花开美景,孔庙特别推出紫藤团扇、紫藤冰箱贴、文创印章和手袋等一系列限定文创产品,让观众在游览体验的同时,将这份春夏的专属美好带回家。

  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小众博物馆的热度已经延伸到周边街区。妙应寺白塔是西城区特有的文化地标,周末,步入白塔寺东夹道的小胡同,游人如织,抬眼就是红墙白塔,浓浓京味儿扑面而来。很多观众直奔白塔而来,有的特意走进白塔寺院内,只为与白塔合张影;有的逛过展览还觉得意犹未尽,继续徜徉在周边小店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

  白塔寺西侧,宫门口东西岔胡同里,各种创意咖啡、网红餐厅入驻,透着浓浓烟火气。“我平时就经常约朋友来这边,登上景观台看白塔,感受厚重的京味文化。”北京姑娘小宛说,“我从小就在白塔寺周边长大,感觉‘老街坊’正在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白塔寺管理处打造了“白塔之夜”品牌活动,开设杂技、相声、皮影戏专场,联合白塔寺药店举办“当‘Z世代’遇见老中医”活动……通过整合周边资源,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参与文艺演出、非遗民俗、文化讲座等,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潮”起来。(李祺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