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背后的“隐形杀手”——细菌是如何掏空你的牙齿?

日期:2025-09-25 14:36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分享:
字号:        

  龋病,俗称“虫牙”,是在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被细菌代谢产生的酸逐渐溶解破坏的过程,是口腔中的常见疾病。龋病的发生与口腔中的细菌密切相关,这些细菌就像隐藏在口腔中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牙齿。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龋病细菌学因素的神秘面纱,让大家了解这些“隐形杀手”的真面目。

  一、“隐形杀手”的“主力军”:三大致龋细菌揭秘

  1. 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龋齿的“头号通缉犯”

  特性:变异链球菌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黏附性强,能快速在牙面形成牙菌斑,分解蔗糖产酸的同时合成黏性葡聚糖,帮助细菌“抱团”腐蚀牙齿。

  2.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龋洞的“加速器”

  特性:乳酸杆菌能够产生大量的乳酸,降低口腔pH值,导致牙齿脱矿,其耐酸性极强,能在低pH环境中存活;同时它还能够分解口腔中的蛋白质,产生有害物质,进一步破坏牙齿组织。

  3. 放线菌(Actinomyces)——根面龋的“幕后黑手”

  特性:能够在牙齿周围的龈沟和牙周袋等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多种酶和毒素,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和牙根暴露,从而增加牙根面龋的风险。

  二、细菌的“犯罪链条”:从糖到龋洞产生的全过程

  第一步:细菌“安家落户”

  唾液中的蛋白质在牙面形成获得性膜,细菌通过黏附素与之结合,形成牙菌斑。

  第二步:糖的“致命诱惑”

  摄入蔗糖后,细菌通过酶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同时合成葡聚糖加固菌斑结构。

  第三步:产酸“腐蚀牙齿”

  细菌发酵糖类产生乳酸、乙酸等有机酸,局部pH降至5.5以下,牙体硬组织脱矿快于再矿化。

  第四步:龋洞“攻城略地”

  脱矿持续数周至数月,牙釉质崩解,形成龋洞并逐渐加深扩大、持续破坏牙体组织,细菌侵入牙本质甚至牙髓,引发疼痛和感染。

  三、细菌的“帮凶”:哪些因素助长龋病?

  1.高糖饮食

  饼干、糖果、含糖饮料等提供充足“燃料”,细菌产酸效率飙升。

  含糖量高的隐形食物陷阱:酸奶、果汁、调味酱中也隐藏大量糖分。

  2.口腔卫生差

  牙菌斑未被及时清除,生物膜的形成为细菌提供保护。

  3.唾液分泌不足

  口干症、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减少唾液分泌,削弱对酸的中和能力。

  4.牙齿结构缺陷

  牙釉质发育不全、牙列拥挤等部位易滞留食物和细菌。

  四、龋病的常见症状

  龋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症状:

  1.牙齿发黑

  病损仅限于牙齿表层(浅龋),牙齿表面出现黑色斑点或斑块。

  2.牙齿敏感

  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中龋),会导致牙齿对外界刺激变得敏感,患者可能会感到牙齿酸痛或不适。

  3.牙齿疼痛/缺损

  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深龋),有明显的龋洞,患者会感到牙齿疼痛,尤其是在吃冷、热、酸、甜食物时。

  医生医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预防龋病的发生呢?

  不用害怕,其实龋病的预防非常简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五、对抗细菌,科学防龋

  1.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巴氏刷牙法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同时,定期使用牙线或冲牙器,能够进一步清洁牙齿间隙和口腔死角,预防龋病的发生。

  2.控制糖分摄入

  减少糖分的摄入,尤其是避免频繁食用含糖食物和饮料,能够减少细菌发酵糖分产生酸性物质的机会,降低龋病的风险。

  3.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到口腔医院进行口腔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龋病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4.使用氟化物

  氟化物能够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促进牙齿再矿化,预防龋病的发生。除了使用含氟牙膏外,儿童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窝沟封闭,定期涂氟,预防龋齿发生。

  龋病的细菌学因素是导致龋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和预防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牙齿健康。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科学控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打好牙齿的“细菌阻击战”,远离龋病的困扰,拥有一口健康美丽的牙齿!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