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会变成“熊孩子”!
但强迫孩子分享,会被骂是“熊妈妈”!
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分享呢?
妈妈也吐槽:家有“自私宝宝”
“一次闺蜜带孩子来玩,女儿什么玩具都不给别人,用手拦着,我拿起一只她很久都没玩过的洋娃娃递给小伙伴,没想到她直接冲过来夺了过去,我瞬间石化了,这是我家孩子吗?”
“有次姑姑给儿子带酸奶过来,他明明一个人吃不了,可也决不分给别人,我忍不住说了他两句,没想到他直接把酸奶扔进了垃圾桶里。感觉自己真的是个失败的妈妈……”
“带孩子吃肯德基,每次去他都不让别的小朋友玩滑梯,自己站那里伸出两只小胳膊拦着,不让别人进来,有一次一个小男孩想进去玩,他就推搡人家,差点打了起来。感觉孩子就像头小野兽,真不知道长大后怎么样……”
“孩子的玩具、图书啥的,全是她一个人的,别的小朋友来串门都不能碰,碰一下就尖叫。我跟她说想再要个弟弟或者妹妹,她坚决反对,说如果一定要,那也不能算是家里人,不能叫妈妈,只能叫我阿姨……”
不分享的症结在这里!还是妈妈做错了!
当2~3岁的宝宝突然变得自私起来,“和小弟弟一起玩这个玩具好吗?”这类温和的分享建议渐渐失效,分享变得困难重重。孩子开始有了物权的概念,他们开始懂得:“这个是我的。”
温柔地强迫
一提到分享,父母最常说的是“和弟弟一块玩”“分给小朋友一起吃”,宝宝听到这类言语,第一个感觉往往是威胁和强迫。自己的东西必须要分给别人,这怎么可以!
因此,父母好说好商量的行为,常常引起宝宝的逆反心理,甚至,觉得父母不在意自己。还有些妈妈会强迫孩子把所有玩具都拿出来分享,这也是不明智的,应该允许孩子决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给小朋友玩。
大宝要让着小宝
在家长们的惯性思维中,大一点的宝宝要让着年龄小的宝宝。但在分享过程中,“大让小”势必造成不平等的出现,这让心智和思维都不成熟的宝宝很难理解和接受,更无从谈及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宝宝学会分享了。
擅作主张同情“弱者”
或是有的小朋友因争抢玩具失败而大声哭闹,于是妈妈自作主张拿了宝宝的玩具给对方,使小朋友破涕为笑。当心,这可能会误导定宝,认为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以后遇事也爱哭闹。
分享物品的比较
宝宝双方所持物品的“优劣”也会影响分享的达成。大家相互分享玩具时,由于对方的玩具不够吸引人,妈妈非让宝宝分享,宝宝也是会拒绝交换分享的,或者是宝宝太喜欢珍惜自己的玩具,妈妈却让他拿出来分享,因为担心其他小朋友不够爱惜,他也会果断地说不!
让宝宝学会分享有窍门
进行平等游戏
要确立分享意识,游戏中的平等和信任是前提。当宝宝因为某物品或食物发生争执时,轮流游戏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式。父母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请宝宝轮流进行游戏,你一次我一次,让宝宝们了解规则,尝试通过轮流来做些事情,慢慢感受其中的快乐。
准备两个玩具
面对宝宝游戏中对物品的争执,父母最好事先准备好两样玩具,这样宝宝才有分享的可能,而不要让宝宝觉得分享就是一种“损失”。
宝宝们在交涉的时候,父母可以静静地做个局外人,随时防止发生意外就可以了。父母置之度外的行为,可以让宝宝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不得不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进而发现分享的好处和乐趣。
榜样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宝宝连和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分享,他是不可能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的。因此,在家庭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和妈妈一起摆碗、玩具和衣物等。父母的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会让宝宝在亲密、信任的氛围中,体会分享、合作的乐趣。
有选择地让孩子尝试“分享”
实际上,宝宝并是绝对吝啬,要看“分什么”和“和谁分”。宝宝最不愿意分享的东西是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奖品、别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以及他们自己认为的“稀罕物件”。所以,选择那些稀松平常的、不稀罕、数量还很多的东西,让宝宝尝试分享会更容易些。另外,相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宝宝更愿意把东西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
循序渐进,熟能生巧
分享练习越多,宝宝做起来就越熟练,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也越强。可以先从家人开始,让宝宝分水果、分点心等等;然后跟宝宝说好,邀请关系亲近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可以采用交换方式,注意分享的物品要适当多准备一点,以防出现尴尬情形;最后逐步发展到不太熟悉的小朋友。
真正感受分享的快乐
妈妈要从正面鼓励分享,比如当别的小朋友与宝宝分享玩具的时候,妈妈可以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还可以告诉宝宝:“如果你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别的小朋友也会和你分享的,这样你们就能玩更多的玩具了。”在分享的过程中,宝宝能体会到快乐,这样就慢慢愿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