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字从商朝的甲骨文到周朝的金文,以至于到秦朝的统一文字,都是两个人字的一正一反,以表示变化。这种化是父教子的思想文化,是社会之道的文化之化,是父爱理性的智慧沉淀之化。化,教行也。“化心”在于对子女心性的改变,“化观”在于对子女思想状态的修正,“化治”在于对子女行为状态的引领,最终抵达“以礼合天地之化”。如若从生命进程的角度领略“化”中的意义,则父亲对子女的“化”是无私的奉献。当父亲对孩子的教化若干年,当父爱把青春、活力、智慧都浇灌于孩子的身上,“化”的行为便融入了一个生命所能给予的全部热量、期望和理想。“化”的目的是为了体现“道”把握规律。家庭中倡导德行出气质,礼仪出君子,智慧出方向,学问出能力,这些正是文化天下必要的素养,也是父亲“化”的初衷。
司马光教子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