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首演

日期:2020-12-03 10:23    來源:國家大劇院

分享:
字號:        
  • 20201201音樂廳-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綵排-攝影劉方 (1)
  • 20201201音樂廳-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綵排-攝影劉方 (1)


多媒體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綽綽,而舞臺亦被裝飾成一艘乘風遠航的漕船,一場關於千年大運河的穿越之旅由此開啟……2020年12月2日,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首演。

絲竹管弦呈交響,洋為中用換新裝。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

“京師運河域,處處屐痕深。”如果説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催生了北京城,那麼把北京城養育壯大的,則是大運河北京段。它承載了北京城千年的過往煙雲,讓北京城成為了一座“水上漂來的城市”,它不僅是一條政治、經濟、文化的生命線,更是孕育北京城的京城大運河。

不同於以往的大運河題材藝術創作,《京城大運河》聚焦於大運河北京段,並且經過了前期長達一年的細緻采風,深度挖掘京城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北京城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風貌。“自從中國大運河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以來,有關大運河題材的舞臺作品已經出現了多部,而我們這部作品另辟蹊徑,集中描繪運河的北京段。”編劇翁思再説。

《京城大運河》由楊乃林擔任作曲,翁思再、李東才擔任編劇,孔潔擔任舞臺導演,整臺演出共分為五個部分:序曲、第一樂章《一支塔影見通州》、第二樂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樂章《漂來的北京城》、第四樂章《致敬大運河》,通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的結合,以套曲形式錶現每一部分主題內涵。比如第一樂章《一支塔影見通州》,描寫了通州漕運碼頭、驗糧樓、張家灣、通州號子等場景,而最後的聲聲號子,則引出下一樂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講述大運河的修建。

主創秉承的一致理念是,既展示京劇,又不同於戲曲舞臺上表演的京劇;既展示交響樂,又必須彰顯出傳統氣韻、中國氣派。正如編劇李東才所言,《京城大運河》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京劇與交響的結合,“傳統經典當代呈現,既要有歷史滄桑感,又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從而形成具有深厚歷史感和強烈現實感的套曲結構。”

在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飚執棒下,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三方聚力,合力登臺,以龐大的陣容將《京城大運河》演繹得氣勢如虹、大氣恢弘。在每個章節裏,每首曲目所表達的內容、意境、意蘊,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匯聚成強大的藝術的感染力、衝擊力、震撼力。

“一船春風載二黃,燃燈塔下係纜樁。乾隆壽誕香滿路,徽班進京入高堂。”這一段老生唱詞道出了“通惠河”所流淌的傳統文化基因:230年前,徽班通過大運河北上進京,後來在京城的厚土上發育而形成國粹京劇。

花雅並舉續文脈,國粹聲裏國運昌。時空流轉,如今在藝術舞臺上,西皮二黃再度奏響,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朱強、陳俊傑、張慧芳、王怡、楊少彭、張建峰、張馨月、譚正岩、康靜、方旭等京劇表演藝術家悉數登場,以國粹之魅力,共唱對中國夢、千年城的美好展望。

不同於一般的音樂會,《京城大運河》演出極具儀式感、可視感,從起光到收光,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氣韻流暢。以“船帆”為主體意向的多媒體大螢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擬運河上的帆起帆落,營造出層疊有序的舞臺空間感,同時以字幕形式打出大運河歷史背景,為觀眾傳遞更多資訊。音畫相得益彰,為觀眾描摹着古往今來不同歷史時期大運河的景象,也讓觀眾領略到豐富的舞臺視覺魅力和當代審美趣味。

作為我國第一部以京城大運河為題材,表現北京歷史文化和現代京城建設發展前景的舞臺藝術作品,《京城大運河》主題立意的高遠性、題材開掘的獨特性、藝術表達的創新性,可謂全國首創、獨領風潮,而台下的觀眾們亦能深切感知。

藝術不負韶華,凝聚主創們的智慧與心血的《京城大運河》,正如大運河上的一艘漕船,挺立潮頭,迎風揚帆。任何一部舞臺藝術精品的誕生,都需要經歷千錘百煉,在細節上不斷調整、改進、提升,這艘“漕船”亦如此,尚有需要完善、打磨、精進之處,比如京劇與交響的融合度,燈光、舞美、音響的配合度、演員表演的純熟度……然而,桅帆立起來了,魂魄立起來了,便為成功第一步。

以古鑒今,《京城大運河》就像一部説書人的書,藏着無盡的故事寶藏,引領觀眾探究更多更遠;同時,她也引領着中國原創舞臺藝術創作者們的藝術之魂,馳而不息,探尋至臻至境……

附採訪

張建峰:非常高興能參加《京城大運河》的創作團隊,大運河的故事,我印象深刻的是由運河帶來的“徽班進京”奠定了國粹京劇的發展,還有很多來歷和故事我是跟我兒子看動畫片《大運河奇緣》了解了不少,所以説藝術作品對傳播大運河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這次的《京城大運河》北京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全樑上壩、北京京劇院主力全上,再加上全國一流的主創陣容,相信會給喜歡京劇和喜歡交響樂的觀眾朋友帶來非常棒的藝術享受!

遲小秋:一部史詩級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以大容量、完整的京劇交響套曲,並採用京劇不同流派,行當的典型聲腔,與西洋交響樂相融合,講述京城大運河的文化史,變遷史,歌頌了百年來,中華民族與世界列強抗爭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大運河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着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

我在第五樂章《致敬京運河》中,運用程腔程韻,剛柔並濟,委婉幽咽,慷慨激昂的唱出:“國之慟,怎能忘!永銘記,運河殤!百年通惠河,迎艷陽!以古鑒今,表達對中國夢,千年城的展望。

《京城大運河》是一部守正創新,展示我們民族文化精神圖譜的力作,它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當代文化藝術工作者提出的指示精神:“講好中國故事”最好,最具體的落實!

《京城大運河》專業顧問、水利專家 蔡蕃

大運河北京段是中國大運河最重要、最困難的一段,雖然大運河現在已不再通航,但兩千多年積澱的文化仍在繼承發揚。《京城大運河》將大運河的精神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用京劇和交響樂結合的形式,演繹運河歷史文化,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創新之舉!主創團隊在創作過程中,反覆搜尋史料,現場實地采風,較大程度還原了大運河北京段的過往煙雲,實屬不易!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生

作為一個從外地到京唸書的學生,之前對北京的文化並不是特別了解。通過《京城大運河》這樣一個作品,讓我對北京的地理、歷史樣貌有了新的認識,原來通州是大運河的北端頭,原來積水潭碼頭、河橋閘壩倉有着這樣的歷史起源。正如第三樂章漂來的北京城中所演唱那樣,大運河的建成不僅帶來了生活物資的豐富,也運來了文化和文學,這個作品也為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文化融匯的過程。

京城大運河是非常重要的漕運河道,百年運河經歷了繁盛、戰亂,也曾隨着鐵路的興起而沒落。這個作品能把如此厚重的歷史譜成曲、寫成歌,並以京劇、交響跨界融合的方式進行創作呈現,驚喜、驚艷、佩服。

中國傳媒大學學生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交響與京劇結合的音樂會,因為以前不常聽京劇,在聽到序曲交響樂團和京劇樂團配合演奏時,突然發覺京劇音樂原來這麼美!之後各位京劇名家的表演更是讓我對國粹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應該主動地、更多地了解京劇,多聽聽多看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