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博開展

日期:2021-01-05 10:25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2021年是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以113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180余張圖片和影像資料展現出“馬派”藝術精華。

  走進展廳,咿呀余韻響在耳畔,一路走過,鬚生泰斗、溫如劇藝、菊壇流芳三大板塊徐徐講述着馬連良的藝術人生。穿梭在多種身份中,一個豐滿的藝術家形象逐漸在觀眾面前生動起來。

  觀展·提示

  展覽時間:至2021年5月23日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M展廳

  參觀方式:首都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

  參觀提示:

  觀眾須從北廣場入口處完成體溫檢測、健康寶檢查,攜本人二代身份證驗證預約資訊領取門票,參觀全程佩戴口罩。

  觀展·亮點

  鬚生泰斗

  貼合角色改戲服 精心創制員外巾

  走進展廳,最打眼的無疑是曾在舞臺上展現絕妙風華的各式戲服:《趙氏孤兒》末場程嬰的服飾,《秦香蓮》王延齡、《龍鳳呈祥》喬玄服飾,《群英會》諸葛亮服飾……徜徉其中,宛如漫步在舊時梨園,一幕幕經典戲目在眼前接連上演。

  “很多戲服都反映了馬連良的藝術創新力。”策展人張傑介紹,中國報界先驅邵飄萍常觀看馬連良的演出,並多次撰文,支援和鼓勵馬連良在藝術上革新,並稱讚他“鬚生泰斗,獨樹一幟”。“其創新改良的背後,為的是更好地給表演服務。”

  比如,展廳中一件戲服,“暗花的老庫緞料子,配以藍色的大領”,是《趙氏孤兒》“説破”一場中程嬰穿的香色褶子,這是經過了馬連良的特別設計,雖然沒有繡活,但顯得頗為闊綽、富態,為的是表現出程嬰在屠岸賈府中受到的優待。在“打嬰”一場,馬連良將緞子繡花的員外巾改成黑紗鏤空員外巾,在舞檯燈光的映襯下,觀眾可隱約看到透出的白色發髻,以此突出人物多年的忍辱負重。這番改良是馬連良在朝鮮慰問志願軍後,受朝鮮老人黑紗帽的 啟發後創制而成。

  “馬派”劇裝的代表之一緗色“太陽蟒”也在展覽中呈現,為《秦香蓮》王延齡、《龍鳳呈祥》喬玄服飾。在馬連良創制的這款戲服中,十個團龍蟒簡化為前後各一的團龍,繁瑣紋樣無處可尋,以凸顯出人物的沉穩、老練。

  在展覽中,還能看出同一戲服在不同曲目中的演變。比如,一件《臨潼山》中李淵的戲服,首演時用的方靠旗;在排演《大紅袍》時改用了三角形靠旗。“方靠旗在舞臺上顯得分散,效果不好,所以馬連良先生進行了改良。”張傑解釋。

  展廳中,一件細竹管手工穿結而成的竹水衣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工作人員介紹,戲服大多是絲織品,為防止掉色和保持挺括,不能用水清洗,演員需要在戲服裏面穿上棉質吸汗小衫,行話稱為“水衣子”;馬連良演出時,會在“水衣子”外再套一件竹水衣,既透氣又隔汗,能更好地保護戲服。

  時髦達人

  劇團縮寫用英文 跨界投資灌音社

  受進步人士、文人朋友和社會新風尚的影響,馬連良喜歡新興事物,不僅排演新戲,改良戲服,還投資灌音社和大戲院,展覽中不少資料都顯示了這位時髦達人善於嘗鮮的個性。

  一件扶風社使用的舞臺門簾在展廳中格外顯眼,絳紫色調,周邊綴有翠藍花式。最特別的是,門簾中央繡有英文字母MLC,這是馬連良劇團的英文縮寫,“當時中國傳統的藝術家,很少有用英文給自己做符號的。這個門簾充分顯示了馬連良與時俱進的活躍思維。”張傑介紹。

  1933年2月24日,馬連良創辦的“馬連良灌音製片社”在東城金魚衚同內冰渣衚同5號開業。灌音製片社引進了當時國外最先進的灌音設備,並聘請美國技師藍佑晉、英國技師羅約翰負責錄製,業務經營倣照上海中國灌音公司模式。展覽中的一組照片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生動佐證。比如,一張圖片顯示着灌音製片社的“成立宣言”:馬連良灌音製片社是中國唯一之灌音(即收音)場所,人人可將歌唱、言語、音樂灌入音片(即唱片)。

  部分圖片資料還顯示了馬連良與西單首都電影院的淵源。首都電影院其前身為新新大戲院。1937年,該戲院在西單正式落成,正門上的三環徽標內“馬連良”三個字中間是其創立的“扶風社”,戲院也成了扶風社固定的演出場所。據介紹,大戲院由當時著名建築師劉世銘負責設計,設計方案以馬連良與華樂戲院經理萬子和的意見為主,燈光佈置、冷暖設備、安全設備等一應俱全;舞臺採用宮殿式設計,觀眾席呈扇形展開,共可容納一千四百人,前低後高,每一排觀眾的視線都能看清舞臺。

  愛國人士

  演齣戲單表立場“反對宣言”印上邊

  “反對美蔣《共同防禦條約》。一、擁護周外長關於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聲明;二、反對美帝國主義侵佔台灣!反對美蔣《共同防禦條約》……”您可能想不到,這是一張馬連良劇團1955年2月在吉祥戲院的一張演出單。張傑介紹,將“反對宣言”印在演出單上,馬連良為的是表明自己鮮明的政治立場。

  在馬連良從藝生涯中,很多演出都是救國、救災、救濟的公益籌款義演。比如,1933年10月馬連良率扶風社在青島為魯西水災演出義務戲,時任青島市長沈鴻烈向馬連良贈送匾額,文曰“伯樂名門,天方俊士,藝重歌壇,心懷魯史”,展出的圖片對此段歷史進行了定格。

  此次展覽展出的很多演齣戲單,也都對馬連良的義舉進行了印證,比如一張《甘露寺》、《回荊州》戲單,為1936年9月6日,馬連良、梅蘭芳在北京第一舞臺合作演出義務戲,為北京梨園公會籌款的見證;一張《打漁殺家》、《寶蓮燈》戲單,展示了1936年11月13日,馬連良、梅蘭芳在天津中國大戲院合作演出義務戲,為天津市慈善聯合會冬賑的情景。1953年響應政府號召,馬連良還與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一起,參加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為志願軍演出近三個月。此後又參加了慶祝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禮、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等演出。

  張傑説,馬連良的一生,可用其手書的座右銘來概括,“司馬溫公嘗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觀展·解碼

  戲臺子“搭”進展廳

  伴隨着一張張圖片、一件件文物的,是縈繞耳畔的京韻——首都博物館此次將戲臺子搭進了展廳。張傑介紹,一個完整的戲劇藝術,要有演員、劇本、觀眾,也要有舞臺;四個要素缺一不可。為此,策展團隊在展覽中,進行了兩處特別的“舞臺”設計:不僅通過投影技術還原了戲臺,使其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也在展覽快結束時放置了桌子,讓觀眾在多媒體螢幕上靜心欣賞大師的舞臺魅力,進一步走近京劇。

展覽現場珍貴文獻和京劇文物吸引觀眾駐足。

  京劇知識一點通

  京劇咬字中,為什麼“請”讀“侵”音、“興”讀“新”音?京劇裏的“行頭”都有哪些?聽着大戲還能學習京劇知識。此次展覽,策展團隊特別設計了普及京劇知識的小冊子,對傳統藝術進行“知識連結”,都是一些基礎知識,可以幫助不了解京劇的觀眾有更好的參觀體驗。

觀眾可以在多媒體螢幕上欣賞大師的舞臺魅力。

(牛偉坤 饒強 馮晨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博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