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日期:2024-01-31 16:16    來源:首都圖書館

分享:
字號:        
  •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jpg

  【書名】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作者】 [美]托馬斯·特勞特曼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11

  【內容簡介】大象龐大而莊嚴,從王權誕生之日起就是國王無法抗拒的尊貴象徵。從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各個早期文明已存在馴養大象的現象,如埃及、亞述、美索不達米亞、中國,以及印度河流域。在這些地方,大象的主要用途是王室祭品和狩獵對象。然而,托馬斯·特勞特曼在南亞次大陸發現了特殊的用象制度,這一制度保護了它們的棲息地和種群數量:那就是戰象。

  自西元前1000年開始,北印度地區開始在戰爭中使用大象,與步兵、騎兵、戰車共同構成了“四軍”。大象開始進入人類的文明史,成為國王力量的象徵。在此後的3000年中,以恒河流域為起點,戰象的足跡逐漸遍佈南亞,同時向西傳播至波斯、敘利亞、埃及、迦太基、希臘和羅馬,向東傳播至中南半島、爪哇島和印度尼西亞的其他地區。托馬斯·特勞特曼追溯了戰象的緣起、傳播路徑和文化遺存,描繪了一幅跨越了3000年的文化圖景。

  為了維持這個獨特的制度,國王必須保護野生大象免受獵人的覬覦,也要保護大象棲息的森林不被砍伐,還要維護與森林民族的關係。因此,國王與大象的關係,實際上是國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間的四角關係——這是一個豐富且複雜的關係網。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所謂的文明。

  19世紀,隨著英國人到來並統治南亞的絕大部分地區,人口數量暴增,獵象成為一項運動。戰象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大象的分佈範圍隨之縮小,種群數量也急劇減少。而時至今日,人象矛盾仍然不時出現在新聞中。本書作者指出,人口數量的增長是一個長期問題: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取得了災難性的成功。這一切都在時刻提醒著我們,需要找到方法來保護自己的未來,並在此過程中保護與我們共存的生物的未來。

  在跨文化的視角下,作者也沒有忘記中國。作者指出,不論是甲骨文中的“象”、青銅器中的“象尊”,亦或是“商人服象”、《明實錄》中的佔城進貢大象,中國都發展出了豐富的象文化,但獨獨沒有“戰象”。作者提出了“土地倫理”的概念,認為中國“農業立國”的思想導致了其與印度的文化差異。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