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消夏去處

日期:2019-06-04 13:5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8.jpg.jpg
  • 未標題-8.jpg.jpg

  圖為永定門外護城河。看得出河水不多,人力車、馬車的車夫們在這裡洗車之餘,多半也會和圖片裏的兒童一樣,在這裡遊游泳、洗洗澡。

  中山公園的荷塘。可惜老照片只有黑白兩色,顯不出本該滿目的碧綠。

  老北京內外城各城門的護城河邊都有深而廣大的冰窖,用以冬天儲冰夏天用。圖為夏天一處冰窖正在往外運冰。

  什剎海小吃攤上的姐弟倆。男孩光頭赤裸上身是“小小子兒”的夏天標準形象,小女孩卻是衣著整齊,正在吃的大概是涼糕或者涼粉吧。

  什剎海在老北京便是個避暑勝地。圖為荷花市場的飲食排檔。

  老北京最便宜的夏日飲品——大碗茶。圖為一家商鋪提供的茶水,應該是免費贈飲。飲茶點搭著涼棚,沒有設攤位,一位飲茶者手裏拿著蒲扇,看上去似乎是個過路人。

  二閘的遊船。二閘是通惠河上的第二座水閘,過去從二閘往東,水深河闊,兩岸風光秀麗,一到夏天就有很多遊船,載客遊賞。

  2019年5月21日,北京正式入夏。這幾天更是艷陽高照,暑熱來襲。相比于現在人們借空調、電扇、冰箱度夏,老北京人如何“消夏”?讓我們從清末至民國的一些老照片中看一看老北京的夏天實景。

  夏日穿衣不為避寒之用,所以越簡單越好。兒童和下層社會的男性體力勞動者,索性赤裸上身或僅著一條短褲,所謂“暑熱無君子”。而一般有些身份的人和女性總要穿得鄭重些,但也要選擇輕薄的服裝,無論是穿長衫還是褲褂總要寬鬆舒適,男性有的還戴個遮陽的涼帽。清朝官員夏天的官服一般為紗袍,實地紗、芝麻地紗、亮紗、葛紗等,影響到民間,穿紗質衣料的也很多,特別是香雲紗,又稱為拷紗,係用薯莨根液染色的絲綢,不吸汗而透氣,所以再熱的天穿上不粘肉。但因為一些老電影把它定義為壞人的服飾,一度名聲不太好,而近年又頗流行。老北京夏天穿得最多的則是夏布,“北京通”金受申先生記述:“至三伏天應穿夏布褂,瀏陽圓絲細夏布,熨得板平,穿在身上實是清涼。”進入民國以後,婦女地位大為提高,體現在服裝上就是改良了的新式旗袍,成為女性的夏日福利,令廣大女性度過清涼一夏,也彰顯了東方女性之美。

  夏天暑熱傷津耗氣,影響胃口,所以夏天飲食要注重開胃解暑。各種清涼飲料和時令瓜果便大受歡迎,而享用這些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要用冰。中國夏季用冰的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禮記》中記載掌管周王室用冰的官員叫淩人。以前北京內外城各城門的護城河邊都有深而廣大的冰窖,用以冬天儲冰夏天用。清朝的官員到夏天可以憑票領冰。到民國炎夏賣冰是很好的生意。一方面可令食物防腐保鮮,一方面用以清涼解暑,所以夏天的冰不可或缺。至於冷飲,老北京最有名的當屬冰鎮酸梅湯,酸梅生津止渴也澀腸止瀉,所以夏天飲用頗合醫理,其他還有雪花酪、果子乾等。過去賣這些冷飲的都打一種銅制的響器叫冰盞,聲音清脆悠遠,是老北京夏日特有的聲音。一般家庭則主要熬綠豆湯來解暑。商鋪夏天一般會向顧客或路人免費供應大碗茶,清火解渴。

  什剎海在老北京便是個避暑勝地,不僅可以遊覽賞荷,荷花市場的飲食排檔還售賣冷飲和時令瓜果,以及什剎海出産的鮮蓮子、鮮雞頭米、鮮菱角等水産。小吃主要是清涼開胃的小豆涼糕、小棗切糕、荷葉粥等夏日美食。

  “天棚魚缸石榴樹”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老北京四合院內的生活場景。沒有空調的時代,老北京夏日改善家居小環境的主要方法就是搭涼棚,夏天用涼蓆搭個天棚,把整個四合院罩住,防止太陽暴曬,能令室內氣溫下降不少。但一般家庭也並非都搭得起涼棚,而商鋪則必須要搭涼棚遮陽,尤其是在商業街,涼棚鱗次櫛比,行人能一路享受清涼。

  夏日晝長夜短,人的睡眠減少,外出遊玩是最好的消遣。除了剛才提到的到什剎海逛荷花市場,去二閘泛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二閘即是現今位於國貿橋以南的慶豐閘。民國時期,這裡已辟為公園,原來是北京通惠河上的第二座水閘,所以俗稱二閘。過去從二閘往東,水深河闊,兩岸風光秀麗,一到夏天就有很多遊船,載客遊賞。

  北京的中山公園在清朝是社稷壇,到了民國成為北京第一座公園。這裡有古老的松柏,濃蔭蔽日,護城河面荷花也很繁盛,也成了老北京文教界人士消夏飲茶的好去處。據鄧雲鄉先生的《增補燕京鄉土記》記述,當年園內有來今雨軒、春明館、長美軒、上林春、帕斯馨等多家茶館,賣茶並制售可口的點心便餐。有意思的是,各家都有著固定的茶客,涇渭分明,有的是新派人物麇集之地,來的人都西服革履;有的是舊派人物聚會之所,大家都長衫一襲,毫不相犯。至於當年的底層勞動者,夏天在樹蔭下找個野茶館也可“偷得浮生半日閒”,或是跳進護城河裏戲戲水也未嘗不可。至於兒童,夏天代表著他們的歡樂時光,捉蜻蜓、粘知了、逮螞蚱就能瘋跑一整天。

  文/陳飛(作者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副監事長)

  本版部分圖片由聞者提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老北京消夏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