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讓文化遺産“活在當下”

日期:2019-05-13 13:29    來源:《中國藝術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這幾天,被稱為“中國石窟鼻祖”的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迎來了一件大事——於2015年啟動的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畫數字化保護項目近日完工,“這意味着昔日‘深藏閨中’的天梯山石窟實現了數字化保護”。天梯山石窟開鑿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目前,現存18個洞窟的數字化採集工作已完成。

  當下,談到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數字化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文物的數字化,是指通過採集文物各個維度的資訊,將其轉化為數據存入系統,建立數字化模型後轉變成代碼,利用電腦對其加以運算處理的過程。相比於過往依賴修復、加固及配套設施建設等物理手段,依靠數字化測繪、建模等科技手段來對文物進行保護,不僅是傳統保護手段的一種有益補充,更為文化遺産的保存和開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毫無疑問,物理手段的預防性保護和修復性保護針對的是文物本體,自然是最根本的保護手段,但數字化對文物的保護有着同樣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文物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文物工作者不僅可以制定更有效的保護策略,還可以預測文物未來的發展變化,從而提供更細緻的修復方案。而對前段時間遭遇火災的巴黎聖母院來説,之前對巴黎聖母院的數字化處理,為其以後進行更精確的修復提供了基礎。數字化實現了文化遺産“永存”的可能性,當然,這種“永存”只可能存在於文化價值層面,文物的實體總是會受到或大或小的不可逆的“侵蝕”,但正是文化價值的長久流傳,文化遺産才能真正作為造福後代的“遺産”而存在。

  然而,讓文化遺産真正發揮其作為“遺産”的價值,只靠為其“存檔”是遠遠不夠的,要盤活文化遺産的價值,使其産生正向的傳播效果和精神價值,還需要讓文化遺産更加活化,這就要求在對文化遺産進行數字化“存檔”的同時,還要以數字化思維來利用與開發文化遺産。

  從更大層面上看,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不只是保存和分析,真正的數字化,應該讓文物活在數字時代,成為網路虛擬社會中“可觀可感”的文化景觀,讓文化遺産“動起來”,文化遺産才是“活着”的。近些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很多先行者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從過往簡單地以照片、錄影等形式記錄,到如今通過建設數據庫、搭建多媒體傳播平臺、利用數字交互技術等來保存、展示和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真的“活”在了數字時代。而對於那些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的文物來説,數字化更為其展示和傳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也更有利於擴大它們的文化價值,文物工作者應該根據文物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其文化背景,制定相應的數字化策略,使文物“活泛”起來。

  筆者了解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要加強科技支撐,將“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建設文物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資訊技術,推動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創新,推進“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這無疑更為明確地加大了對文化遺産數字化的保障與支援。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對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産會“活在當下”,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更大的價值。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