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如飴4000年

日期:2019-05-10 10:2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123.jpg.jpg
  • 123.jpg.jpg

  糖畫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春秋》最早記載糖。

  熬製糖稀。

  製作玫瑰糖和姜糖。

  土法制糖在我國多地仍然盛行。

  蘇東坡曾盛讚冰糖。

  張軍

  嵌字豆糖、糖畫、芝麻糖、梨膏糖、龍須糖……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上,這些傳統工藝都可以歸類為一個字:糖。

  4000年來,隨着制糖技術的提升,糖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甜蜜源泉。

  西域取經 唐太宗提升制糖術

  成語“甘之如飴”,意思為感到像糖一樣甜。

  語出西周時期的《詩經·大雅》:“堇茶如飴。”這個“飴”,就是我們俗稱的麥芽糖。

  西周至漢代的書中,關於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不少。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則詳細記述了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陜西、雲南、安徽等地的糖果,至今仍是採用這一方法。

  甘蔗種植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但歷史上第一個喝甘蔗汁的,則是著名的漢武帝。距咸陽市100公里的甘泉宮,是富麗豪華宮殿群的總稱,規模僅次於長安未央宮。西元前112年,漢武帝在甘泉宮祭祀,令司馬相如等人共同製作《郊祀歌》,其中有“泰尊柘漿析朝酲”之句,這句話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貴人們早上猶未退去的宿醉。

  用甘蔗製作成蔗糖,最早的文字記載要到東漢年間了。東漢楊孚在《異物志》中記載:“甘蔗長丈余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裡“沙飴”是指人工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以看作是砂糖的雛形。東漢名醫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寫道:“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裡描述的就是砂糖。

  《三國志》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其中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這段話的意思是説,孫亮讓太監用銀碗加蓋,收藏交州送來的甘蔗餳。這説明,當時的交州即如今的廣東、廣西一帶,已經成為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區。通過文中的表述可以看出,那時的糖還是糖漿狀,並不好保存。

  據季羨林先生考證,最早的蔗糖加工技術起源於印度,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

  讓中國制糖技術得以提升的,是唐太宗。《新唐書》、《唐會要》都記載了這個“西域取經”的故事,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派遣專人去印度取經,學習熬糖法。當時有石蜜匠二人、僧八人一同出發。回來後到揚州製造蔗糖,這個糖比原來的糖漿好保存和攜帶,品質也高於印度,但顏色類似今天的紅糖。

  此後,揚州等大城市開始出現頗具規模的制糖作坊,讓糖走入尋常百姓家。

  宋朝夜市熱銷糖果 明朝白糖出口英國

  宋朝商業發達。東京汴梁是宋朝的都城。東京城內較大的夜市有兩處,一處是州橋夜市,一處叫馬行街。《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夜市每天熱鬧非凡,買賣交易直到凌晨。根據記載,當時州橋夜市有不少聞名的糖果點心,其中有:素簽沙糖、雞頭穰沙糖、西川乳糖、獅子糖等。

  還不止這幾種,遂寧冰糖就是當時享譽全國的知名糖果。詩人蘇東坡就是遂寧冰糖的鐵杆兒粉絲。蘇東坡曾作《送金山鄉僧歸蜀開堂》一詩,為鎮江金山寺的寶覺禪師送行,詩中特意寫了“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向寶覺禪師推薦四川特産遂寧冰糖。

  《糖霜譜》是南宋遂寧人王灼編著的制糖方法專著,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介紹以甘蔗制糖方法的專著。根據記載,遂寧當時制糖霜的工藝大致如下:十月至十一月,先將蔗汁製成沙糖。然後再把沙糖溶化,把溶化後的糖漿注入插着竹梢排的漆甕中。春節後,糖漿開始結晶。到五月,結晶不再增大,此時將結晶取出放在烈日下曬乾,就是糖霜。當時的這種糖霜,紫色者為上品,淺白色者為下品。

  遂寧的制糖方法並非獨家。同時期《方輿勝覽》記載廣西一帶種植甘蔗制糖的方法,也是在冬初時節榨汁,春節前後取糖漿結晶。

  白糖製作方法是中國人的發明,其技術成型於明朝嘉靖年間。明朝崇禎年間的《天工開物》中圖文並茂地描述了制糖方法:“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寬下尖,底有一小孔,將草塞住,傾桶中黑沙於內,待黑沙結定,去孔中塞草。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廣陽雜記》記述説:“嘉靖以前,世無白糖。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墜泥於漏斗中,視之,糖之在上者,色白如霜雪……異之,遂取泥壓糖上,百試不爽,白糖自此見於世。”

  制糖技術世界領先,帶動了産品的出口。明朝的白糖不僅賣到東南亞、南亞,還遠銷至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記載,明崇禎10年,英國派出一個艦隊,共有四艘船和兩艘輕帆船,到了廣州購買糖1000擔。

  據季羨林先生考證,在孟加拉語及幾種印度語中,白糖“cini”一詞意來自中國。

  不僅生活需要 也傳承着“民族記憶”

  19世紀起,人類制糖技術飛躍發展。制糖的原料不僅有穀物、甘蔗,還有甜菜、甜高粱、糖槭、椰棕、棗棕、羅漢果、甘草等。

  1879年,俄國人法赫伯格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甜味劑:糖精。一百年來,甜蜜素、安賽蜜、阿斯巴甜等各種甜味劑陸續上市,用於食品和飲料中,以滿足人們對“甜”的追求。2002年起,美國、東歐、澳大利亞、俄羅斯、墨西哥和一些南美國家,都允許紐甜用於食品和飲料中,紐甜的甜度是蔗糖的7000至8000倍。

  既要“甜”,還要滿足對健康的需求。1991年,美國規定使用糖精仍需在標籤上註明“使用本産品可能對健康有害,本産品含有可以導致實驗動物癌症的糖精”。我國政府也採取壓減糖精政策,並規定不允許在嬰兒食品中使用;無糖甜味劑阿斯巴甜,目前全球超過100多個國家都允許應用在食品和飲料中;甜度是蔗糖200倍的安賽蜜在人體內不會被分解,並且以不變的形式直接被腎臟代謝掉,對血糖、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也都不會産生影響。

  如今,糖不僅是人們的日常食品,還是值得傳承的“民族記憶”。我國許多地方的人們,延續着逢喜慶日子熬製糖果慶祝的傳統。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民間祭灶神的日子,祭灶糖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鄉村裏自家操辦的年貨糖食糕點一般有凍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做法大致是熬糖稀、拌米花,將炒過的米、芝麻、花生之類倒入鍋中與糖稀攪和均勻,趁熱倒入木屜,涼後再將糖切成片狀。

  在很多國家,都有聞名世界的獨特糖果。在俄羅斯,最出名的要數“阿廖卡”糖果。“阿廖卡”糖果包裝畫有戴頭巾的小女孩兒,臉蛋兒胖嘟嘟,戴頭巾,非常惹人喜愛,1965年誕生的“阿廖卡”至今在俄羅斯全國任何一家糖果店的貨架上仍然能見到;土耳其軟糖的主要成分是白糖、水、玉米澱粉,所以味道不算過甜,裏面還會添加各式各樣的堅果,有的還會有玫瑰花瓣;德國的果粉薄荷糖,裏面是30%的薄荷加70%的果粉,薄荷的清涼加上水果的清甜,吃起來喉嚨感覺非常清涼,清新口氣;越南排糖是4層夾心設計,最裏面是腰果、花生等堅果,第二層是香甜的奶油,第三層是威化餅乾,最外層是椰蓉絲,非常有層次感;義大利的阿爾卑斯糖果,有多種口味,如原味、草莓、香蕉、檸檬等;中國大白兔奶糖奶香十足,略有嚼勁兒,伴隨了無數人的成長,是一款充滿了童年回憶的糖果。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甘之如飴4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