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女子的真實形象

日期:2019-05-07 09:58    來源:新快報

分享:
字號:        
  • 123.jpg.jpg
  • 123.jpg.jpg

  

  ■唐 彩繪陶打馬球女俑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 三彩女俑

  

  

  ■北宋 虢國夫人游春圖(宋代摹本)

  

  ■唐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提起盛唐女性我們會有怎樣的印象呢? 是三月三日,長安水邊欣賞春光的華服麗人? 是喜好戎裝、躍馬揚鞭、英姿勃勃的騎射女子?是牡丹一樣雍容的貴婦人?是絕響千古的女皇?是能解白詩的老嫗?

  提起盛唐女子,我們總是津津樂道於她們“以胖為美”的風尚,驚奇於她們種種的大膽離奇。她們和我們印象中的中國古代婦女的刻板形像是如此不同:她們性格鮮明、敢愛敢恨,似乎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快意江湖的故事。千年後的我們,只能通過文字,通過史料,通過經歷了漫漫時光的文物去想像那是怎樣的盛況。

  翻身向天仰射雲

  一箭正墜雙飛翼

  盛唐時期社會環境穩定、風氣開放,女性的整體身體素質相較前朝有了明顯提高,與之相對的,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到體育活動中。蹴鞠、馬球、舞蹈……不僅涉及的種類多,女子競技水準也達到相當的標準。

  女性蹴鞠的性質以娛樂為主,以踢出高度、變換花樣為能事,俗稱“白打”,深受唐代宮廷女性的喜愛。唐朝詩人王建《宮詞》中有“宿粧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的詩句,描寫寒食節氣時宮中女性進行蹴鞠活動的場景。

  馬球,又叫“打球”“擊球”或“擊鞠”,是一種騎在馬上持球杖擊球的體育運動,有寬闊平坦的場地,設球門,比賽方法有單、雙球門之分。唐代馬球運動興盛,上自皇帝、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酷愛馬球。宮廷女性是唐代馬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1958年陜西省西安市出土了一組(5件)彩繪陶打馬球女俑。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俑高32~36釐米,均為女性,着緊身服騎馬,手中木質鞠杖已朽失,胯下的馬膘肥健壯,馬尾束起,以防爭搶中相互纏繞,策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

  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

  盛唐女性的消費觀念和其他朝代有明顯不同。對美的追求促使女性在享受型消費上較其他朝代投入得更多,尤其以上層社會的貴族婦女為代表,她們對服裝、首飾、食物等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要求。以服裝為例,我們現在從各種文字、圖畫、文物中可以看到,唐代女性在服裝的款式、材質等方面都有着明確的追求。

  

  整體來看,盛唐女性服飾紋樣華麗繁複, 色彩艷麗大膽,款式上則流行男裝及胡服,展示了這一時期女性整體自信的精神氣質。

  [北宋]虢國夫人游春圖(宋代摹本)

  《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穿着男裝的貴族婦女向我們展示了當時女着男裝在整個社會的流行程度。

  北宋《虢國夫人游春圖》(宋摹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絹本設色,縱51.8釐米、橫148釐米。繪九人八馬出行,人物衣飾華貴,仕女風姿綽約,駿馬雄健豐肥;線條細勁圓轉,敷色濃艷脫俗。文物制度與畫風均符合唐代繪畫風格(本是唐代張萱畫作,原作佚失)。本摹本畫心無作者款印,前隔水有金章宗瘦金書“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題簽一行。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為1970年出土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外徑4.6釐米,金香盂直徑2.8釐米,鏈長7.5釐米。屬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

  通體鏤空,以中部水準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 裏面的香料不至於撒落於外。

  妙年工詩書 弱歲勤組織

  此外,唐代主張女子也應讀書識字,由此促進了整個社會女性文化素養的提高。唐代婦女整體的受教育程度之高是毋庸置疑的,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應當數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這一典故了。“老嫗能解”一方面説明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時婦女普遍地有較高的文學素養,以致街頭巷尾的婦孺都能理解。

  唐代婦女受教育程度高也體現在當時部分兒童的啟蒙上。或是由於年少失孤,或是由於家境貧寒,一些兒童的啟蒙並非由師長父兄引導的,而是由母親進行啟蒙教育。如元稹幼時便是由母親撫養長大,“稹八歲喪父,其母鄭夫人,賢明婦人也。家貧,為稹自授書,教之書學。稹九歲能屬文,十五兩經擢第。”

  本文根據西安 / 侯一凡《盛唐女子圖鑒》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19年2月刊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盛唐女子的真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