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古树特异优良基因收集保存及资源圃标准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召开。来自国家林草局、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研究机构及生态企业等多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古树基因繁育、异地保存、标准构建与成果转化等关键议题,展开系统研讨与深度谋划,释放出加快推动古树资源战略性保存与开发的新信号。
会议由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朱建刚主持。与会代表包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高级工程师陈建武,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应柏,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侯雅芹,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京彩弘景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开勇,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古树与树木健康研究所所长张恒月及技师任春生,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婷婷,北京京彩弘景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杰等。
古树名木是中华生态文明的鲜明象征,不仅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更蕴含独特而珍稀的遗传资源。构建南北方协同的“古树基因保育体系”,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与韧性的战略需求,也是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特异优良基因”为核心,建设集科研、展示、繁育和示范应用为一体的标准化保存圃,逐步形成“可推广、可持续、可追溯”的国家级古树基因资源管理体系,为构建生态中国注入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繁育保护 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会议期间,北京京彩弘景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杰介绍了公司在古树异地保护、无性繁育、基因资源收集保存等方面的最新实践成果,展示了京津冀地区百余株优良古树的克隆保育进展及异地保存技术路线图。
古树名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不可再生的优质基因资源。刘勇教授认为,应从“树体保护”上升到“基因管理”。 需构建古树“基因身份证”体系,推动资源的可识别、可追溯与可用性,破解‘看得见、留不住、用不了’的难题。构建异地保存圃和基因数据库,结合DNA图谱、无性繁殖、组培幼化等技术,是实现资源“有身份、可溯源、能再现”的关键。
沈应柏教授建议,应制定树种遴选原则,优先保育具有文化象征性和全国代表性的古树个体,提升国家资源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古树基因保存、分类遴选与保护应用机制势在必行。建议构建“南北双库+多地联动”的活体保存体系,系统收集保存优良性状与抗逆基因,兼顾代表性、适应性与文化价值,确保资源“可识别、可追溯、可利用”。
陈建武表示,北京具备建设国家北方基因保存库的基础和责任,应推动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领全国布局,建立古树种质的身份识别机制,确保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建议探索建立分区保存模式与数字档案体系,推动形成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全国古树基因资源收集保存与管理平台。并通过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育苗、园林试用、生态修复等路径,拓展古树基因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构建“保存—选育—应用”全链条技术体系。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古树与树木健康研究所所长张恒月及技师任春生代表呼吁,应加快出台古树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专项政策法规,完善采集、使用、转化与管理的制度体系。推动构建“依法保护、分类利用、分级管理”的系统治理框架。
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开勇提出,作为首都,北京在古树保护方面基础雄厚、经验丰富,应充分发挥科研与管理优势,率先承担“国家北方古树基因核心库”建设任务,与南方优势地区协同,打造覆盖全国、生态与战略兼具的“活体资源保育平台”。
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侯雅芹发表感言:古树不仅是生态中的“活文物”,更是生态环境中最耀眼的风景主体。古树保护必须从“传统保护观念”向“医学救护理念”转变,由“共识”走向“共建”。仿人医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古树保护工作已进入从“定点守护规划”向“系统救护战略”的转型期。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园林企业、社会组织等专家学者,应该积极推动古树基因资源采集、保存、利用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出台,提升工作整体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北京拥有高校学者、科技顶尖人才等资源优势,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率先推动“古树基因资源保存与繁育体系建设”,未来,力争将此项目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专项工程,逐步形成部门联动、政产学研协同共创共享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