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同心 探索“融铸式”教育协作新方式

日期:2025-06-24 14:53    来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号:        

  看着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里按1比1比例复刻的藏族八角街、傣族曼飞龙白塔、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等民族的传统建筑,从内蒙古远道而来的同学们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地理课本。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地理位置、饮食住行等民族特色,各地多民族地区民众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在同学们脑中刻下清晰的烙印。

image.png

研学团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参观

  6月6日至11日,“京蒙同心·共铸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行动2025年第二批研学活动在京举行。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五中学(以下简称“音德尔五中”)的215名学生在为期六天的行程中,收获了一段难忘且意义非凡的时光。

  本次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北京市积极探索“融铸式”教育协作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在“组团式对口支援”基础上持续转型升级,创新实践“融铸式”教育协作模式,其核心是将支援合作的重心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两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增强学生获得感。

  对于音德尔五中地理教师李圆来说,本次研学活动为她的教学工作“帮了大忙”。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中华民族博物院,同学们能一次性直观地看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因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生的各式建筑。这种实地观摩,远比课本讲解更生动、更深刻。”

  研学活动还特别安排了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交流的环节。作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长期深耕民族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是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得知能接待来自内蒙古的同学们,财政金融学院学生李逸飞第一时间报名参与。2024年,她曾参加“大国边疆”暑期社会实践,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亲身感受到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我希望能将这份触动传递给孩子们,在他们心中播撒‘为边疆振兴和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种子。”李逸飞说。

  在后面的行程里,研学团还登上了居庸关长城,参观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故宫博物院等地标性场所。音德尔五中带队领导、工会主席王雁来深有感触:“旅途中的沉浸式体验,感染力和影响力远超书本知识,真正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真谛。”

  “研学不仅是行走的课堂,更是连接各民族文化的桥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本次研学活动承办方斯玛特教育集团董事长武志表示。

  京蒙研学协作并非“单向流动”。在今年5月北京市教委主办的“融铸式”研学实践活动推介会上,斯玛特教育集团依托京蒙协作机制,在扎赉特旗打造的“山河追光,北疆筑梦”主题研学线路,入选北京市首批“融铸式”研学精品线路。截至目前,已有360余名扎赉特旗学生抵京开启研学之旅,同时也有650名北京学生赴扎赉特旗领略草原文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