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代,北京向北穿过燕山山脉的通道有三条——居庸关、古北口及墙子路关。(摄影:大可)

如今,居庸关和古北口如雷贯耳,墙子路关却默默无闻。(摄影:大可)

墙子路地处北京密云与河北兴隆的交界处,这里山势险要,是从东北进关之交通要道。(摄影:大可)

入口处两座山峰对峙,山高沟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墙子雄关”。(摄影:大可)

墙子路原名墙子岭。明代全国在军事上分为九镇,九镇之一的蓟镇,统帅西、中、东三协,每协分四路。以石匣为中心的西协四路即墙子岭、曹家寨、石塘岭、古北口。(摄影:大可)

明代最重要的长城文献《四镇三关志 》中记载:“墙子岭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南高墩窝铺顶,正关月城河口俱通众骑,极冲,余山险缓。”(摄影:大可)

墙子路营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城周长850多米,置东、西、南三门,东曰永熙门,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摄影:大可)

整个城池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城基为条石,城墙为砖,墙高二丈五尺许,宽约二丈,城郭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城楼为砖石结构,坚固无比。(摄影:大可)

关口北面是悬崖峭壁,上面修有1米多长的城墙。关前两里处的山顶上筑有烽火台,可望见数十里外的敌人,一有敌情,即刻点燃狼烟发出信号。(摄影:大可)

墙子路长城全长115.5千米,而现在最为著名的是其中一段“V”字长城,它是全国唯一的明长城遗迹“V”字长城。(摄影:大可)

长城图案中那展现胜利的“V”字,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更代表中华民族精神铸就的钢铁长城。(摄影: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