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北京在提升科技硬核实力,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有哪些突出成效?
视频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25-09-15 11:00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剑华:正如您所关注到的,北京作为一座创新之城,我们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探索新技术、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是始终走在前头。在这里,我想可以用“四个更加”来作一个介绍。
第一是基础策源力更加雄厚。在京4家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基本完成,这样一来国家实验室体系主体已经基本完成了布局。与在京92所高校、1000余所科研院所和10所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深度联动,营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生态。大家应该也很关注怀柔,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布局了37个科技设施,特别是近期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为物质、能源、空间、生命等领域的突破提供极限研究条件,已面向全球累计开放机时超过143万小时。
第二是经济支撑力更加突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下,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第一大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这三大产业合计占GDP比重由2021年的32.7%已经增长至2024年的38.8%。刚才提到机器人,我们想在跑马拉松、开运动会的背后更需要关注的是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复杂任务规划与自主执行等核心技术突破,面向的是在工厂、医院、商超、家庭等各类场景进行广泛应用,现在北京由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等构成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在全国已经占到15%以上。
第三是技术竞争力更加强劲。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新设立,密度超越了硅谷。2024年底,全市已经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这些都是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在京各类创新主体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我国的产业韧性。举几个例子:比如国内首个覆盖三大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获批;自主研发的10亿像素级航空相机,是国内幅面最大、像元数最多、测绘精度最高的航空相机;还有全国首个完成了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类似的“全球首创、全国首个”例子还有很多。
第四是创新引领力更加充沛。刚才提到人工智能,全国第一个大模型就是由北京智源研究院推出,现在豆包、kimi、智谱、文心等四大基座模型和生数、面壁等一批垂类模型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2400家,占全国的大概一半。刚才杨秀玲主任介绍北京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我们想这个“人工智能第一城”是有很强的支撑,是名副其实的。再比如,在脑机领域,“北脑一号、北脑二号”在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两条技术路线上都已经进入全球先进水平。本市还建成了国际首个通信与AI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率先完成3GPP全球首个6G标准立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在特定计算任务上相比经典计算能够实现超万倍的加速,现在已经在金融、生物医药、AI等领域进行了应用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不懈,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效。
阅读全部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