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
视频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25-09-15 11:00
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刚才讲的这些都是协同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无论是从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联通”,到产业协作、公共服务方面的“软联通”,协同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多、越来越可感可及。我从事协同发展工作多年,看着协同发展这样一个宏伟蓝图不断变成现在的“实景图”也是深有体会。“十四五”以来,三地建立了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议定大事要事。我们组建了京津冀联合工作办公室,河北和天津的同志到北京集中办公,现在是坐在一起、谋在一起、干在一起。三地的各个部门进行常态化的对接,组建了18个专题工作组,形成“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这样一个工作体系,联合融合的效能在不断加速释放,协同的成效就像现在的金秋时节,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刚才杨秀玲主任的主发布稿里面也提到协同发展,内容很多,我这儿再作一些补充。
“十四五”以来,北京“新两翼”的壮美图景在徐徐地铺展。雄安新区因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跟北京血脉相连。我们主动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的疏解落地,中国星网已经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目即将投用,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全部开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两年时间聚集了200多家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一个创新的“小气候”。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如果置身环球主题公园、三大文化建筑里面,体验一静一动、身心双修、相得益彰。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正在向纵深迈进,我们一直在努力加速破解通勤难题。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通勤道路已经达到11条,开通了定制快巴,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检查站通行效率,同时我们还在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平谷线,建成之后燕郊到副中心仅需要9分钟,到CBD仅需要32分钟,上班族到时候可以多睡一会儿,气定神闲而不是气喘吁吁地到单位。
另外,我们一直把唱好京津“双城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京津双城周通勤的特征比较明显,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过6000家,京津双城游就像串门一样那么方便,两市同城化的内容越来越多。
刚才记者提到的“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正在不断成熟。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支撑。“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2300多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2倍,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了扭转。产业协同由原来的转移承接向现在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协作转变,产业集群规模在不断扩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达到7个。三地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达到11.5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刚才记者朋友还提到河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的“北京名医”,这是协同发展在公共服务上的一个例子,这是民生实事。协同发展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现在,三地共建医联体达到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到1300多家,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基本全覆盖。空气质量直接关系百姓的健康。2024年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20年相比分别又下降了约两成。从十年前的“繁星无影”到五年前的“持续改善”,再到现在的“蓝天常见”,空气质量改善实现了“三级跳”。“河北福嫂”进北京、进天津,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高质量的家政服务守护千家万户的“一老一小”。
另外,河北的净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从天津港卸货后智利的车厘子五个小时到达京津冀市场,三地百姓不知不觉中,在餐桌上品味着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
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千年古都不断焕新。从北京发展转向了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首都发展实现深刻转型。
站在协同发展新十年的起点上,站在即将开启“十五五”的起点上,我们将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把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作为重要抓手,把一体化作为推进方向,把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度融合作为关键支撑,不断强化“一核”辐射引领的带动作用,携手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图景。
阅读全部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