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回望80年代北京文学

日期:2020-10-27 09:05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字号:        

  “北京牌越野汽车在乡村的公路上飞驰……”日前,作家宁肯在第五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上念起了王蒙小说《蝴蝶》的开头,“这就是经典,到现在都是我们写作的范本。”

  三个小时的畅谈活动从古典文学聊起,回望了20世纪80年代群星璀璨的北京文学,也分享了年轻一代作家的创作思考。

  “当年我们谈文学可没这么高大上。”身处北京坊劝业场的会场,作家陈建功回忆起80年代北京文坛的往事。“有时候我写兴奋了,就深更半夜地去敲郑万隆的门,讨论完了再骑车回家。”

  “北京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之都。”宁肯认为,现在看来,北京完全可以和巴黎、纽约、莫斯科这样的世界文学之都并肩。文学评论家陈福民对此深表赞同,但他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世界文化之都的符号是什么?作家应当如何在传统中开掘出新的北京文化符号?如果只给别人看豆汁、焦圈,显然是不行的。”

  70后北京作家石一枫笑称,因为前辈作家创作了太多经典,他现在轻易不敢写二环以内的生活,“好在北京太丰富了,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尽管题材发生着变化,石一枫还是希望自己能在写作中继承前辈们的优秀传统,“很多北京文学作品看起来一个比一个贫,但其中藏着作家深深的悲悯。”

  70后女作家付秀莹自称是“外乡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写北京,似乎看得更清楚。”她坦言,“相比前辈,我们这一代更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无论是不平凡的庚子年,还是脱贫攻坚,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主题。”(李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作家回望80年代北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