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北京的胡同多,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胡同,是北京城的“血脉”;胡同文化,也是老北京人的一个情结。
小时候在西城、东城的胡同长大,那弯弯曲曲的胡同是儿时捉迷藏的地方,是骑着自行车上学时槐花落下的地方,是邻居大爷们围着下棋、大妈们摇着蒲扇聊天的地方。胡同里一座不起眼的房子,可能就是旧时一处王府或者一座有故事的名人宅院。那时候,周围小朋友们的学校,多数都是以胡同命名,比如香饵小学、府学小学、什锦花园小学、黑芝麻小学、丁香胡同小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彰显着北京的国际范儿,老城胡同则越来越隐没在城市深处。须知,北京的胡同街巷大多成于元代、最迟也在明代定型。个别街道可以上溯到辽、金。就历史长河而言,几百年固为一瞬,但就一条胡同的年龄而言,却足以比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建国时间还长。几百年来,北京胡同的风土人情、礼俗好尚、珍闻逸事、人事变迁,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北京史。
一条条老胡同,好比光阴之路:叫百花深处的那条胡同或许真有个哀婉的故事;佟麟阁路上,建筑风格优美的圣公会小教堂堪称世界之最;要看北京最早的“金融街”,就要到施家胡同去了……即使一条寻常巷陌,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可讲。夏日炎炎,不妨漫步在老胡同的绿荫下,听听京腔京韵,让老时光慢慢浮现。(傅洋)
老北京的金融区
清末民初时期,前门大栅栏的施家胡同与钱市胡同、西河沿街构成了北京最集中的金融区,胡同里会聚着众多私家银号、票号、炉行(旧时炼银作坊)和近代银行。当年那些日进斗金、守卫森严的高门大院,如今历尽沧桑早已面目全非。
与煤市街沿途的其他几条胡同相比,施家胡同显得格外宽阔。作家肖复兴在《城南银街》一文中回忆,他小时候住在西打磨厂,常常穿过施家胡同去看电影。当年大栅栏一带与施家胡同并行的胡同有很多条,他之所以爱走施家胡同,一是因为路两边有好看的楼,二是因为其他胡同都没有它宽,关键是,除了它是柏油马路,其余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一片。
从西向东逛施家胡同,第一座比较惹眼的建筑是施家胡同28号,曾经的广瑞银号,一栋有着四根简易爱奥尼克柱子的二层小楼。楼门口没有台阶,只有碧绿碧绿的爬山虎沿着顶天立地的米黄色石柱向上延伸,露出好看的柱头。继续向东,24号是丰盛银号,但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22号的集成银号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二层楼,红墙白柱十分显眼。再往前,就走到了19号的“融工宾馆”,一看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也是整条胡同最规整的一栋楼。门口接待室的阿姨告诉我,这里原来是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招待所,再往前是人民银行的宿舍,现在对外营业。继续走,路北15号是福生银号,17号是启明银号,21号是三聚源银号,一溜儿排开。启明银号在上世纪50年代时是整个施家胡同居民开大会的场所,号称“社会主义大院”,现在已成民宅。如今大院门楣上那条造型优美的弧线和硕大的五瓣花砖雕,成为前来探访游客的拍照热点。
再往前走,一座高大的三层小洋楼跃然眼前。这就是曾经的裕兴中银号,整条施家胡同中最大的一家银号。裕兴中银号始建于民国时期,1947年迁至施家胡同11号。它沿用旧式票号的经营特色,不设营业大厅,根据业务方向设置厅堂住房,颇像现代商务公寓。如今这里是一家旅馆,名叫合德缘,建筑呈“L”形,中间天井已经被玻璃封上,后门可通向蔡家胡同。这家店的住客不少,拎着箱子进进出出,一片繁忙景象。裕兴中旁边的9号也是一家银号,叫同元祥,是座四合院。再往东,路南4号有一家锦绣庄宾馆,收拾得非常干净。据说清代同治年间原是一家名为“三义”的镖局,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由于票号兴起,镖局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于是“三义镖局”便被改名为“三义客店”,开始了最早的旅店业的经营。现今的锦绣庄已是大栅栏地区较为有特色的一家三星级四合院酒店。
从施家胡同东头出来,就来到热闹非凡的珠宝市大街中段。著名的钱市胡同藏身其中,只有70厘米宽,稍不留神就会走过。别小看这条长不过55米的窄小胡同,那时却垄断着全京城白银和铜钱的比价,每天都有人高举着不时更改比价的“水牌”挨门挨户报价。每家门上都刻有对联,如今字迹依稀可辨,比如10号门上刻的“聚宝多流川不息,泰阶平如日之升”。胡同西高东低,我去的那天北京刚下过大暴雨,却一点没有积水。
沿珠宝市继续向北到前门西河沿街,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大栅栏北京坊项目。西河沿街,说它是“金融街”一点也不为过。清朝时这里云集着银钱业公会正乙祠、仁昌金店、汇泉银号、乾云生银号等。到了清末民初时则雄踞着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待北京坊项目建成后,游客就可以参观保护性修缮后的多家金融机构旧址,领略新老建筑互生共融的独特历史文化韵味。
GO提示:从地铁7号线珠市口站A口出来,沿煤市街向北走大约400米就到了。走遍这片区域不过一公里左右,沿途小卖部、公共厕所俱全,游览十分方便。(张品秋)
以前发薪水的地方
去钱粮胡同之前对这条胡同有很多的遐想:毕竟这曾是昔日发薪水的地方。
根据史料,钱粮胡同建于元,明朝属仁寿坊,称“钱堂胡同”;清户部在此设有管铸钱的宝泉局,是发薪水的地方。由于去的时候正值太阳高照,胡同里面走动的人比较少,偶尔有两三个老者躺在大树下的躺椅上闭目养神。
家常菜馆、食杂店、烧烤店、宠物医院、珠宝店……这些市井气息浓重的店铺分布在两旁,过去的威严庄重已不再。和不少胡同一样,钱粮胡同也有名人故居。大太阳下正走着,我突然看到一灰色墙壁上写着“大学士耆英宅”(“耆”音奇)。我后来查了下资料,这耆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齐第九子辅国公祜世塔后裔。其在京城居庙堂之高,历任兵部侍郎,理藩院、礼部、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八旗都统,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有“历五部之权衡,掌九门之莞钥”的盛誉。辛亥革命后章太炎被软禁在此宅。不过探访的时候这宅子大门是关着的,我也没有贸然进去。
探访这条胡同之前,就听美食爱好者说,这条胡同里面的“然寿司”那是绝对值得一去。据说,经营这家靠口碑来传播的寿司店的老板兼主厨叫鄂然,他做料理时的匠人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进入店里,会感受到日式极简主义的气息,简约却有着禅意。有食客在网络上留言说,在这里不管是鱼生寿司、鳗鱼寿司,还是卷寿司,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好味道,厚厚的一大片覆在米饭团上,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
GO提示:从5号线地铁东四站B口一出来向北走上几百米,就可以看到钱粮胡同的路牌。钱粮胡同里面的植被较少,如果前去尽量在不那么热的时候去;除了大名鼎鼎的“然寿司”之外,胡同里还有其他家常菜馆。另外胡同还连接轿子胡同等胡同,可以进去一探究竟。(于建)
旧日国会 回归平和
从宣武门出发向西行,第一个路口右拐,便到了佟麟阁路。这条街原本并不是“路”,而是一条元代开凿的引水渠,明清时期这里称作“大明壕”。直到民国初年,才铺设成马路。抗战结束后,北平市政府将这条路改名为“佟麟阁路”,以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
沿着这条路向北走,马路东侧的62号院,如今已是新华社小区,但在明清时期,这一代曾作为“象房”存在着,驯养着专供皇室銮驾用的大象。象房门前的街道叫做“象来街”,每逢炎热的夏季,里面的大象成群结队走到护城河边洗澡,堪称奇特的景观。直到清宣统时期,象房荒废,旧址上则建立起了资政院,成为帝国探索改革的新机构。民国肇建,国会召开,这里改头换面成“国会街”。这里不仅是起草宪法、选罢总统的场所,也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议员勾心斗角的地方,还曾酿成著名的“国会殴斗案”。如今,旧日的众议院与参议院已成为新华社的办公室、社史馆和老年活动中心,老建筑也被修缮一新,看上去虽少了点沧桑感,却依旧保留着原来古朴的青砖绿顶朱红门,显得安详与平和。
从62号北门走出,马路对面就是中华圣公会教堂,这座教堂规模不大,青砖灰瓦,屋顶矗立着两座八角钟亭,躲在路旁槐树茂盛葱郁的枝叶背后。教堂内部结构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以木桁架支撑屋顶荷载,教堂顶部的两个八角钟亭,则作为采光的天窗和教堂钟楼使用,如果从天空中看,以南北两个八角钟亭为交会点,教堂如一个巨大的双十字静立在街面。这样的布局不仅在北京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继续向北行,就到了新文化街,一路向东,路北的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吸引了我。整座楼呈青灰色,在西洋柱和拱券上雕刻了诸多中国传统的砖雕花饰,仔细上前一看,门券上方书写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牌匾。这里便是鲁迅中学,除了曾在此执教的鲁迅先生,这所学校还曾出过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就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先生也为她写点什么罢”的刘和珍君。解放后这里先后改为女八中、一五八中,最后又在1996年以该校最著名的校友来命名,回到了历史的原点。
GO提示:佟麟阁路位于地铁2号线宣武门站和长椿街站之间,可以出宣武门站A1口西行,第一个路口右拐就是佟麟阁路。除了以上介绍的建筑,周边还有李大钊故居(文华胡同24号)、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新文化街137号)、克勤郡王府(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清学部(教育部街1号)、宣武门南堂(宣武门路口东北角)等旧京老建筑,有兴趣可以一起逛逛。(李博)
名将魂魄化作满巷槐香
棉花胡同没有成群结伴的游客,没有满天飞的小广告,穿梭在胡同内的是“丁零零”响的自行车,一手提馒头一手抓大葱的老街坊,还有优哉游哉踱着方步的小狗……熟食店飘出的卤香味,大爷大娘满口的京腔儿,让我一下子爱上了它。
棉花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罗尔胡同,南至护国寺街。“棉花胡同”一名源于明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宛署杂记》的“绵花”胡同,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将“绵”讹作“棉”。
不少京剧名伶曾居于此,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居就在约300米远的护国寺街上。梅兰芳纪念馆已成著名景点,开放给游人参观,内部有两个专题展览厅,分别陈列梅兰芳先生所作的画(复制品)和表演时穿戴的服装饰物,另一展厅内则介绍梅兰芳的生平。让我驻足最久的就是故居陈列室了,这是梅兰芳先生1951年至1961年生活、工作的场所。
胡同里还藏着蔡锷先生的故居。遗憾的是,这位梁启超的学生、“再造共和”名将的故居现已成大杂院,门前并无牌匾,只剩两棵粗壮的大槐树,就像士兵一样守卫在两边。“这两棵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哩”,附近的居民说。一阵风吹过,槐花雨洒落了一地,留下满巷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