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条“非富即贵”的胡同到底有什么来头?

日期:2016-11-29 17:05    来源:千龙网

分享:
字号:        

  老北京的胡同里,藏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藏在胡同那狭窄幽深的街道中,也藏在胡同里那静谧的老房子里。这些胡同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以及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在他们身上,流淌的是整个老北京的历史和记忆。

  “非富即贵”的史家胡同名称成谜

  北京有一条被人称为“非富即贵”的胡同—史家胡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条胡同往西走一公里,是故宫;往南走一公里,是长安街。说它非富即贵,是因为鼎盛时期,史家胡同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居住过很多高官和名流,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等都住过这条胡同。史家胡同47号,就曾经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故居。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北贫南贱的说法,但史家胡同却与众不同,这里不但住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还有富可敌国的大财主。这也是史家胡同给人“非富即贵”印象的主要原因。

  史家胡同的名称由来,始于明代,相传是由于胡同内居住过史可法而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内还发现有史可法的祠堂,但是查阅资料得知,在明清时期,许多古籍文献中对史家胡同就有明确的记载。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的名字就已出现了,而史可法却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所以史家胡同得名于史可法这一说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说史家胡同得名是由于在这里曾有一户史家大户居住因而得名,但至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证据。

  媲美“太太的客厅”的“小姐的大书房”

  史家胡同最出名的还是位于24号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条胡同博物馆,同时也是第一条社区博物馆。

  馆内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分别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院落旧日主人作品以及北京胡同旧时光。在正对大门的展厅中,铺着一块一块的旧砖,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地砖,保留到了现在。像这样原汁原味的文物,这里还有很多。这里还有不少完整的四合院模型,就是一个微缩小景观,连影壁和院里的隔断、小门墩都一清二楚。

  史家胡同博物馆原为凌叔华故居,后凌叔华一家定居伦敦,院落曾被出租。在博物馆建立之前,这里曾是史家胡同幼儿园,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博物馆的东墙上看到幼儿园的壁画。

  实际上,比起30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20年代“大小姐的大书房”早已名噪京华,这里是众多文人雅士定期聚会的场所,而这位大小姐正是凌叔华。

  胡同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通过实物和照片领略“大小姐的大书房”的风华繁月。凌叔华出身于旧式文人家庭,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同榜中进士,好同文人墨客觥筹交错,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等大家因组织“北京画会”成为家中常客,凌叔华也从小受此薰陶。

  而在文艺界崭露头角的徐志摩、陈西滢自此也是凌府常客,时常带朋友来高谈阔论,凌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沙龙。凌叔华在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了成名作《酒后》,二人遂相恋并结为夫妻,谱就了中国现代文坛的一段佳话。

  与太太的客厅相比,大小姐的书房非常幸运,得以保存至今,也给后人多了一个去品尝和回味那个年代雅致的时光的去处和机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