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市胡同”京城最早的金融中心

日期:2016-11-29 16:58    来源:千龙网

分享:
字号:        

  走在前门外大栅栏旁边的珠宝市街上,稍不注意,您可能就会错过这样一条胡同——钱市胡同。这是一条全长50多米的死胡同,最宽处不过80厘米,中间最窄的地方仅有40厘米。如果是两个成年人在胡同中走,必须错身才能通过,是条名副其实的小胡同。

  在大清国那会儿,这里可是北京城内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大清国官办的银钱交易大厅,简称“钱市”就设在此处。“钱市”的形成与“炉行”有关,炉行即官家批准熔铸银锭的作坊。珠宝市街是清代炉行最集中的地段,形成了钱市,民国后炉行萧条,钱市无市,才改建成银号铺房,形成一条窄胡同。清《朝市丛载》记载:“银钱市,在前门外珠宝市中间路西小胡同。”

  “金融中心”为啥这么“窄”

  钱市胡同紧靠繁华的大栅栏商业街,前门老火车站,商铺云集交通便利,套用现如今的话,钱市胡同就是当年老北京的金融街。清朝末年农民卖粮食、工匠卖手工艺品都是用铜钱来交易,可是朝廷收取各种捐税却是按白银来计算,这样一来老百姓交税就得将铜钱换成白银,于是兑换铜钱白银的钱铺就逐渐兴旺起来。

  当年北京城内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为什么这么“窄”呢?当下两种说法比较盛行,一说是由于胡同两侧的银号无节制地扩建各自建筑,侵占公共通道,使胡同越来越窄;另一说显然更令人信服,这条最窄胡同是有意为之——由于毗邻前门大街等繁华场所,位于钱市胡同内的“炉行”也格外忙碌,每日进出的银两数以万计——也正是因为天天跟“钱”打交道,所以钱市胡同的首要问题就是安全,也正是因为考虑到了安全因素,所以这条胡同并没有大讲排场而是设计成一条狭隘的小胡同,倘若有歹人抢劫,狭窄的胡同不但会影响其逃跑速度,而且让盗贼很难携带大量银两逃脱。

  窄胡同中仍有昔年繁华残影

  今天在钱市胡同的南侧,依然保留着五个大小一样的院子,这里就是清朝铸造银锭的炉房,小院门上的对联告诉我们,早年间这条胡同的兴盛景象。2号院门前写着“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4号院门前写“全球互市翰琛书,聚宝为堂裕货泉”。

  这座建筑是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大厅,简称“钱市”,钱市胡同因此“钱市”而得名。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在钱市胡同的最里面,现在还有一座大约100平方米的清朝光绪年间的建筑,这是座上面有木罩大棚的房子,中间有天井,两侧开天窗。是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大厅,简称“钱市”,钱市胡同因此“钱市”而得名。据说这里曾是当年钱市交易最热烈的地方。

  所谓钱市,是银、钱兑换的场所,其中也包括制钱。这些只在账面上交易,盈亏在兑率的差价上,并无实际的银、钱。经营者要经过官府的批准,且仅限十八家,故称“十八案”,全部都在钱市胡同,可见当年之盛。现在留下的这几个小院,已经是残存的历史标本了。可以说,钱市胡同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钱市的形成与炉行有关,所谓炉行就是官家批准熔铸银锭的作坊。在清朝的时候,炉行都集中于珠宝市街,形成了钱市。民国以后,炉行失去了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再加上正逢币制改革,对贵金属熔铸的市场需求日渐萎缩,炉行便逐渐萧条下来,随之钱市也逐渐无市。到了民国时期均已改为银号,形成了一条窄胡同。

  当年的银号均改为民居

  想当年北京城里官办的白银铜钱买卖就在钱市胡同,这里垄断着全北京城白银合同签的交易比价。据《北京地名志》记载:“钱市,钱商每日集于此交易。”

  清朝时期,白银和制钱是商品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二者兑换的比率都是由钱市胡同内的银钱交易大厅往外发布的。过去,北京城内大的钱庄、商号每天都要派人到钱市查看比价。当时没有电话等通讯设备,各家商铺派到钱市胡同的伙计,都带着两三只鸽子,遇到价格波动较大时,伙计就将白银铜钱的行市写于一张小布条,绑在鸽子的腿上,放回本家店铺,让鸽子回去报信儿。那热闹的场面一点不亚于如今的股票交易市场。

  解放后政府开始了对货币的统一管理,银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退出历史舞台,钱市胡同内的“银钱交易大厅”和几家银号均改做民居,昔日“金融中心”的场面早已不见踪影,整条胡同在历尽繁华后反而显得格外平和与宁静。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