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
其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据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观内至今还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据说就是唐代的遗物。金正隆五年 (1160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赐名曰“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又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祐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邱处机(号长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白云观的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布局紧凑。
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照壁、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