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日期:2017-07-07 10:3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历史文化2.jpg.jpg
  • 历史文化2.jpg.jpg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永乐元年,朱棣登上皇帝宝座,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重新定都北京。大兴、宛平为京县,分治郭下。直至1553年,北京外城墙最终建成。至此,北京城今天所见的“凸”字型格局便已完成。
  由明到清,顺天府所辖州县虽有调整,但变化不大。
  清代北京城内的建置比前代复杂。尤其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将北京内城、外城分别分为了若干巡警区,称为内左某区、内右某区、外左某区、外右某区等。虽然这些“区”还不是现代行政区中的“区”的概念,只是巡警区,但无疑是北京市城区分区的开端。
  清末的北京内外城竟然设了46区。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与选择,基本分成2段。先是北洋政府建都北京。到1928年,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将北京降为北平市,改隶河北省。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2日,北平市人民政府临时划定全市为32个区。6月,华北人民政府批准北平市将黄村等46个自然村和丰台南端的高家堡等四个村划归河北省;长辛店南部的岗洼等12个村划归察哈尔省。经过调整,市域较2月有所减小,全市由32区调改为20区。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改名北京。

  1950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城内原有的12个区调整合并为9个区,内城划为5个区,外城划为4个区,依次定名为一区至九区。

北京城

  1952年,将第五区、第九区取消,分别并入临近区,将1950年城区内的九个区缩减到七个,以地名命名区名。第一区改称东单区,第二区改称西单区,第三区改称东四区,第四区改称西四区,第六区改称前门区,第七区改称崇文区,第八区改称宣武区。经过调整,郊区划为东郊区、南苑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京西矿区。北京辖13个区。

北京城

  1955年,将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东便门、广渠门等关厢地区分别划归西四区、东四区、东单区与崇文区管辖,区域面积有所增加。

  1956年,昌平区并入,北京辖14个区。

  1958年,4月,撤销前门区,其地域分别划入崇文和宣武两区。5月,将东单、东四两区合并,改称东城区,将西单、西四两区合并,改称西城区。城区由七个区变为四个区。同是5月,将京西矿区改名为门头沟区,东郊区改名为朝阳区。
  所以西城区虽然历史悠久,但得名最晚,1958年初次得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