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这条河的名称又增多了,它在通州、张家湾两处分别同时汇入了三条河后,又称“泗河”,以四河会流而名。明代前期,通州到张家湾之间的河道淤浅,河水散漫,运粮漕船只能行驶到张家湾停泊,然后用车辆转运漕粮入库,而正统元年(1436年),经过修治,这条运河道通船了,漕船可以一直开到通州城东,故此,明英宗赐名为“通济河”。京杭大运河统称“漕河”,而由通州到天津这段运河是用白河漕运,所以又习称“白漕”。在漕运官员和领运、押运漕船的官兵眼里,漕船到了通州就等于进了北京,因而他们把京、通之间通惠河称为“里河”,而自然地把通州以下的运河就称作“外河”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通州城东的运河还俗称过“通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