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中学原教学楼在通州新城南门外迤西潞河中学内外。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传入通州,并于通州新城北后街教堂(今中山街小学北大门内东刺槐树附近)办学,称八境神学院,以培养四面八方基督教教士为办学目的。清光绪四年(1878),校址迁至新城南门外晒米厂东南,局面渐次扩大,更名为潞河学校。光绪二十六年(1900),通州义和团振臂而起,仇教灭洋,焚毁教堂、学校、医院、住宅多处。次年,清政府腐败妥协,签定屈辱卖国条约——《辛丑条约》,美国牧师窜回通州,强迫赔款16万两(通州赔6万两),且将南仓官地全部划归教会使用,另以赔款购买新城南门外谢家园、北园、晒米厂等地,以建学校、医院、住楼、教堂。3年告成,设大学、中学二部,改称协和书院。1912年再更为华北协和大学。1917年,大学部并入北京汇文大学,后易名为燕京大学;中学部坐地改称私立潞河中学。
潞河中学
潞河中学
1908年,民主革命先烈蔡德辰至此,发动推翻清朝政府,于此成立共和会北京分会通州支部。一年间,此校成为北方革命要所,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队伍,且部署于1912年11月17日发动通州起义。1927年秋,正当革命转入低潮之际,此校高中二年级学生周文彬(金祥镐,朝鲜族人)等组织成立中共通县中心党支部,开展地下革命斗争。1933年,本校礼堂设临时医院,救护长城抗战伤员,且高举“民族魂”旗帜,要求抗日,反对内战。1941年12月,日伪政权强行接管此校,校长陈昌佑辗转赴西安,一批学生转入冀东参加抗日。1946年,潞河中学复校,中共北平区委派人至此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49年春,不少学生报名南下,参加解放战争。1950年12月,师生冒雪游行,摘除美国传教士命名楼房匾额,开会控诉美帝侵华罪行,且强烈要求人民政府接管。次年10月29日,河北省政府接管此校,易名河北省通县中学。并开展肃清亲美、崇美、恐美思想活动,招收工农子弟入学,此校获得新生。1955年,易称河北省通州一中,1958年4月,更称北京通州一中。1960年改名北京通县一中,1987年底,定名为北京市通州潞河中学。此校不仅培养出一批革命志士,同时有侯仁之、黄昆、王洛宾、刘绍棠等众多各界著名人士也都毕业于此。
潞河中学原教学楼
此校现存两座较早洋楼与饭厅,乃是美国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所建,是外国列强侵华之历史见证,为中华民族耻辱纪念地;自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此校洋楼中培养不少革命仁人志士和许多专家学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有突出贡献,其又是通州乃至华北地区的革命摇篮,为重要教育基地。另外,洋楼为中西方建筑融合的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结合的典型。总之,其历史价值颇高,教育意义甚大。